中国歼10的研发有多难?1986年,歼10项目初始资金只有3000万,为了让歼10项目活下去,白天工人们生产战斗机零部件,晚上开始生产洗衣机、旱冰鞋、鸡笼这些民用产品,利润全部投入歼10的研发中。 派遣一架战斗机,所涉环节颇为繁杂,从设计、材料购置,到零部件制造、组装调试,环环皆需资金投入。 并且这是在研发一款先进的第三代战斗机,其技术要求极高,标准严苛,诸多方面都需从零开始探索。 这就好比盖房子,别人盖的是普通平房,咱要盖的是高楼大厦,可手里的砖头和水泥却少得可怜。 为了能让歼10项目活下去,成飞生产车间的工人们想出了一个让人心疼又敬佩的办法——双轨制生产,白天,他们像往常一样,在车间里紧张而有序地生产战斗机零部件。 每一个零件都像是他们精心呵护的孩子,容不得半点马虎,因为他们知道,这些零件将组成保卫祖国蓝天的利剑,他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机器,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没有一个人喊累。 到了晚上,车间里又换了一番景象,工人们来不及休息,就开始生产洗衣机、旱冰鞋、鸡笼这些民用产品,想象一下,白天还在制造精密战斗机零件的手,晚上又拿起了制作鸡笼的工具,这得需要多大的转变和付出。 他们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战士,白天黑夜连轴转,生产民用产品赚的钱,他们一分都不舍得乱花,全部都投入到歼10的研发中。 这背后,是他们对国家国防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彼时,国家面临诸多挑战,国防建设迫在眉睫。 他们深知,只有拥有先进的战斗机,才能让祖国在国际舞台上更有底气,才能让人民过上安稳的日子,所以,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愿意去做那些看似和战斗机研发毫不相关的事情,只为了能让歼10早日翱翔在祖国的蓝天。 而且当时的科研环境也十分艰苦,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科研人员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行者,每走一步都充满了困难和挑战,但他们没有退缩,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一次次攻克技术难关。 如今,歼10已经成为了我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之一,它以优异的性能和强大的战斗力,守护着祖国的领空,它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崛起,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当年那些为了歼10项目默默付出的人们。 他们的故事,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是一部感人至深的爱国篇章,它让我们明白,只要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 新时代,我们尤应传承与弘扬这种精神,于自身岗位奋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一己之力。 信息来源:中国网日报2018.2.22——【解密三线·记者手记】首次解密我国第三代战机歼-10诞生的故事
刷到个巴铁飞行员的采访片段特别有意思,记者问他空战当天啥情况,他直挠头:"我哪知
【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