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吃太饱!”5月10日,在张家界干了一辈子挑夫的老杨遇上了一件怪事,两名澳大利亚籍的外国游客给他200块钱,想要体验挑夫的角色,老杨一听,嘴咧得像花儿一样。在外国游客眼中,老杨身着民族服饰、肩扛竹竿的形象,构成了东方山水画卷中的"活态文化符号"。在游客的哄笑声中,老杨坐上了藤椅,由两个外国人挑着上山,可是走了没多久,事情就不对了…… 2025年5月10日,张家界黄石寨景区的青石板路上,上演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的跨国互动。 来自澳大利亚的游客杰克和艾玛,用翻译软件向挑夫老杨比划:"我们想付钱体验抬人,让我们试试!" 这位皮肤黝黑的土家族汉子挠了挠头,看着眼前两位金发碧眼的年轻人,最终在围观游客的哄笑中坐上了藤椅。 故事的起因藏在张家界的独特地貌里,作为世界地质公园,这里的三千奇峰需要大量挑夫承担物资运输和游客抬轿服务。 老杨从事这份工作已有15年,每天要在海拔千米的山路上往返三趟,肩头的老茧足有铜钱厚。 在外国游客眼中,他身着民族服饰、肩扛竹竿的形象,构成了东方山水画卷中的"活态文化符号"。 杰克和艾玛的初衷是"深度体验当地文化",他们在攻略里读到"挑夫是张家界的灵魂",便想通过亲身劳动理解这份职业。 然而当他们把200元人民币塞进老杨口袋时,文化认知的鸿沟悄然显现:两人将藤椅调转方向,让老杨面朝风景坐着,自己则模仿挑夫的姿势——杰克在前弓腰,艾玛在后抬腿,竹杠压在肩头的瞬间,两人的笑脸瞬间扭曲成"痛苦面具"。 20分钟里,两人走走停停,竹杠数次滑落,老杨不得不数次起身调整姿势。 路过南天门观景台时,艾玛突然蹲下揉膝盖,杰克则对着手机气喘吁吁地说:"这比健身房深蹲累十倍!" 老杨站在一旁,双手搓着裤腿上的灰,用方言嘟囔:"他们要是抬货,早歇三回了。" 视频在TikTok上获得500万次播放,画面里老杨僵硬的笑容和游客夸张的表情,引发中外网友的激烈讨论。 在Reddit的"中国旅游"板块,热评第一写道:"这是不是就像让游客在纽约地铁里扮演流浪汉?" 而国内社交平台上,"挑夫不是活体道具"的标签迅速登上热搜,有网友翻出老杨接受采访的视频:"我闺女总说爸爸是'山路上的英雄',可我不想让她看到我被人当猴子抬。" 张家界景区管理部门迅速介入,5月12日,景区发布《关于规范民俗体验项目的声明》,明确"禁止游客与从业人员进行身份倒置的猎奇性互动"。 老杨所在的挑夫合作社召开临时会议,38名挑夫联名签署《劳动尊严倡议书》,其中写道:"我们欢迎游客体验挑货上山,但请尊重这份职业的重量。" 事件的转折发生在5月15日,杰克和艾玛再次来到景区,这次他们背上了30斤重的货物——那是景区提供的"文化体验包",内装矿泉水、方便面等物资。 老杨走在前面,不时回头提醒:"腰别弯太狠,竹竿往肩窝靠。" 当两人将物资送到山顶驿站时,额头的汗水已浸透衣领。 这起事件触及旅游法中的三重法律命题: (一)从业人员的尊严权保护 根据《旅游法》第41条,旅游从业人员有权获得"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条件和福利"。 老杨接受游客抬轿的行为,若属于"非自愿的表演性劳动",可能违反《劳动法》第96条关于"强迫劳动"的禁止性规定。 即便出于自愿,景区也需确保此类互动不构成对人格尊严的侵犯,这与《民法典》第109条"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的精神一致。 (二)民俗体验的规范性要求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第26条明确,"禁止歪曲、贬损非物质文化遗产"。 挑夫文化作为张家界民俗的一部分,其展示应遵循"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原则。 将挑夫职业异化为"游客角色扮演道具",可能涉嫌对民俗文化的曲解,此类行为已被云南丽江、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明令禁止。 (三)安全保障义务的延伸 从《旅游安全管理办法》角度看,游客缺乏专业训练的抬轿行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2023年黄山曾发生游客自抬滑竿导致骨折的案例,涉事景区因未尽到安全提示义务被处罚。 张家界景区及时叫停此类互动,实质是对《办法》第14条"提前排查安全风险"要求的落实。 2024年新西兰罗托鲁瓦,两名中国游客因模仿毛利战舞时吐舌动作不规范,被部落长老严肃纠正,对比两起事件,可见文化体验的"双向尊重"原则。 当游客面对"活态文化"时,应区分"观赏性体验"与"参与性体验"的边界。 "文化展示不应是猎奇式的角色扮演,而应是基于理解的共情性参与。" 杰克和艾玛离开中国前,将这段经历写成题为《肩膀上的中国》的文章。 在《悉尼先驱晨报》的专栏里,艾玛写道:"当我们真正背起货物,才明白那些在山路上摇曳的竹影,不是风景的点缀,而是生活的诗篇。"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新华社
“人不能吃太饱!”5月10日,在张家界干了一辈子挑夫的老杨遇上了一件怪事,两名澳
子焓
2025-05-15 06:34:54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