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到歼-10后,一外国网友发出感慨:“没人能像中国人一样,穿破衣吃烂菜,却把西方精锐战机给揍了”,并放出了一张年代图片,瞬间引起无数争议。 从照片上看,大概拍摄于上个世纪90年代,距离如今大概已经有30多年,对于现在的很多年轻人来说,上面的一切都很陌生。 照片中的人穿着都很朴素,有人甚至短袖到处都是洞口,吃的东西也几乎都看不到油水,外国网友表示,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国人却能创造出尖端科技。 照片出来后,很多人都好奇,这个穿着破烂背心的男人是不是歼-10的设计师,但结果是似乎是否定的。 歼-10的总设计师是宋文骢,总工程师是薛炽寿,在歼-10首飞的时候,两人都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 在歼-10的试飞现场,这两位老人搂在一起,看着他们的努力成果,一脸欣慰。 “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飞机” 在上个世纪,宋文骢就发出这样的呼喊,而这句话,支撑着他一直努力,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中国飞行事业。 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宋文骢见识过日本飞机在中国的恶劣行径,那个时候只要一听到防空警报,他们就需要躲到特地的位置。 这让他心里十分难过,在那个时候,他就给自己设立了一个梦想,一定要为中国飞机做贡献,要让中国飞机飞行在上空。 “我每天的生活几乎就是耳边不停响起的空袭警报和整天在头顶盘旋的日本飞机,每天都有人炸死,那时我们的武器老打不到那些飞机,我就很气啊,怎么就打不着呢?那时我就老琢磨着,应该再发明出点什么弹来,一打就中” 多年后,在接受采访时,宋文骢提到了自己的初衷。 1986年,宋文骢被任命为国家重点型号飞机总设计师,那个时候,有人提出了质疑,他直接问到,宋文骢这么大了,有把握做出新型飞机吗? 这个问题说出来很不礼貌,但是宋文骢却表示问的很好,自己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新型飞机出来,但是做的一切东西,都能给后人带来作用。 从拿到任命开始,宋文骢就开始带着团队,一点点的去研发,一点点的做实验,经历了无数困难。 对于他们来说,人才十分贵重,他不希望看到有人离开。 据杨伟回忆,那个时候自己已经申请出国,也拿到了护照,但是宋文骢得知后,却不想流失人才,劝他别走。 宋文骢的挽留,让杨伟放弃了后续的工作,留在团队里,继续和其他同志一起奋斗。 那个年代我们也知道,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虽然国家批了很多科研经费,但是对于科研工作人员而言,这些钱都是用来投入到飞机中。 和照片中很像,那个时候大家都穿着很朴素的衣服,吃的也很简单,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研发工作上。 在歼-10首飞之前,工作人员在下面发现了三滴油,这对于他们来说可不只是三滴油这么简单,试飞工作即将到来,他们必须要弄清楚怎么回事。 大概一周的时间,他们将所有的系统都重新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问题后,他们才开始进入首飞。 据后来回忆,宋文骢其实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在当时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情况下,一直流行着“那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的段子。 为了节省开支,很多时候他们都是亲力亲为,也正是因为科研人员的努力,大大减少了时间,飞行工作比预期的提前了很久。 其实,相比于外网发的这张照片,两个老人搂在一起看歼-10试飞的照片更让人动容。 56岁的宋文骢接下了任务,打破了外界的质疑,他带着团队实现了少时的梦想,看着飞机顺利点火、滑行、加速、拉杆,他和团队一样,热血沸腾。 他紧紧抱住了试飞员,那一刻,在最困难都没有哭的宋文骢,罕见落泪。 如今,歼-10早已和他们那个时候大不相同,有了更好更厉害的创新,在国际上大放异彩。 是他们的努力,他们的铺垫,给我们带来了如今的精彩。
为什么歼10系列战斗机不出口?说句不好听的,是因为有钱的看不上歼10,而没钱的根
【19评论】【37点赞】
只影向谁去
最后一张虽然是A型,但足以当我电脑的壁纸了[墨镜]
用户10xxx18
民资脊梁,我们负责延续,你们负责强大
漂流瓶
感谢前辈艰苦卓绝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