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魏先生花300万从澳洲买回来一对金碗,妻子听说后勃然大怒:“300万都购买10公斤黄金了!”魏先生心里没底去找专家鉴宝,专家说:“你的心理素质怎么样?我怕你心脏受不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收藏圈里,魏先生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五十出头,做生意多年,平日里衣着朴素,话不多,唯独说起古玩时,眼里才会闪出光来,外人看他严谨持重,却少有人知道,他曾为一件收藏品孤注一掷,几乎把整个家庭推向崩溃的边缘。 那一年春天,他随商务团前往澳洲,行程临近尾声时,导游带他们到当地的古董市场闲逛,他原本只是随意看看,没想到这一走,竟成了改变命运的一步,在一家不起眼的小铺子里,他看见了它——一对金碗,静静地躺在玻璃柜中,表面泛着温润的光泽,边缘有细密的纹饰,碗底则隐隐刻着些看不懂的字符,那一刻,魏先生只觉得心头一震,多年收藏的经验告诉他,这并非普通之物。 他并非冲动之人,对古玩的痴迷也从不等于盲目,他曾在天津琉璃厂蹲过摊子,也在北京潘家园淘过残件,手头的藏品虽不多,却件件有来历,他熟悉材质,懂得工艺,也深知这个圈子水有多深,可那对金碗的气韵,如同冥冥中与他有某种联系,让他无法移开目光。 店主是位年长的华裔,见他驻足良久,便主动报了价,六十万澳元,折合人民币近三百万元,魏先生一时没出声,他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决定的数字,三百万,不是一笔小数目,尤其是在家中资金周转本就吃紧的当口。 他没有立刻掏钱,回到酒店的夜里,他反复查阅资料,甚至在网上翻遍了关于契丹文饰和古代金器的所有图录,他逐帧比对碗上的纹样与辽代文物的图样,越看越觉得那碗“不简单”,那种工艺的精细程度,那种鎏金的质感,以及碗底飞天图案里的神韵,不像是现代仿品,更重要的是,那种沉稳的气息,仿佛穿越千年而来,不容轻视。 他不是没有犹豫,三天时间里,他每天都去那家铺子,站在柜前一动不动,有时候只是远远看一眼,有时候则假装路过,那几天,他几乎没怎么睡觉,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妻子的脸,是家里的账本,是那对金碗如梦似幻的光芒,在第三天,他终于下定决心,与店主讨价还价后,以六十万澳元成交。 他带着那对金碗回国,放在行李最中间的位置,一路小心翼翼,落地后第一时间送去做了初步检测,确保材质为真金无疑,这才稍稍安心,然而真正的风暴并不是来自市场,而是来自家中。 妻子得知他花了三百万买碗,几乎无法接受,她不是不懂收藏的意义,而是无法理解在经济紧张的时候,丈夫会将如此巨款投入到一个不确定的古物上,在她看来,这不仅是“败家”,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亲戚朋友知道这件事后纷纷劝说,有人暗示他是不是被人骗了,也有人笑他是“捧着金碗讨饭吃”的傻瓜。 魏先生开始怀疑自己,他躲着妻子的责问,开始反思这是否是自己情绪的投射,是不是一场被“美丽幻象”遮蔽了理智的冲动,他甚至想过,如果这对碗是假的,他该如何面对这笔损失,又该如何修补家庭的裂痕,他开始夜不能寐,坐在书房中反复端详那对碗,像是从中寻找某种安慰。 最终,他决定走上电视鉴宝节目,给这对金碗一个“说法”,那天节目现场冷气很足,他手心却全是汗,专家们轮流上前,戴着手套,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又取出仪器检测材质与包浆,现场一片寂静,连摄影师都放慢了呼吸。 最后一位专家缓缓开口,先是确认其为真金无疑,随后指出碗沿的鎏金工艺极其罕见,其薄如蝉翼,非现代工艺可仿制,碗底的飞天凤尾图案精美异常,只出现在辽代皇家器物上,而契丹文字采用的是单刀刻法,刀锋利落,线条流畅,包浆自然,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专家语气郑重地表示,这对金碗的价值远超三百万,其文物价值甚至难以估量。 那一刻,魏先生终于松了口气,他知道,自己赌对了,不仅是金碗的价值获得认可,更重要的是,他的判断与坚持没有辜负自己多年所学。 妻子得知消息后,虽未立即言语,但神情中已有了转变,她开始认真听他讲古玩,偶尔也会陪他逛逛展览,虽然她依旧不喜欢这些“瓶瓶罐罐”,却不再反对他的收藏。 几年后,这对金碗被博物馆借展,成为“契丹文物特展”的镇馆之宝,魏先生没有出售它,即使有人开出千万高价,他说,这是家族的荣耀,更是对父亲临终嘱托的回应,他在短视频平台上开了账号,分享自己的收藏心得,讲解金器工艺的细节与历史,他的粉丝并不多,却个个是圈内行家。 那对金碗,如今被他装在恒温恒湿的收藏柜中,定期翻看,却从不炫耀,他知道,收藏不只是为了升值,更是与历史的一次深度对话,他也明白,热爱可以冲动,但必须建立在认知与敬畏之上。 信息来源:央视财经频道《寻宝》栏目
2015年,魏先生花300万从澳洲买回来一对金碗,妻子听说后勃然大怒:“300万
墨色流年深
2025-05-16 04:41: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