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黄渤你年收入过亿,都上福布斯名人榜了。却还是把父亲一个人送8入了养老院,别人都说他“不孝顺”。
青岛的夏夜,歌厅里灯光昏暗,16岁的黄渤抓着话筒,唱得满头大汗,台下观众寥寥,可他却唱得像要证明全世界。舞台边,他偷偷瞄了一眼角落,盼着父亲的身影会出现,可除了昏黄的灯光,什么也没有。那一刻,少年黄渤咬紧牙关,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我要让父亲看到,我不是那个“不学无术”的儿子。
黄渤的家在青岛,父母都是处级干部,家里条件优越,姐姐黄洮品学兼优,父母对黄渤的期望也不低:考名校,进政府,当公务员。可黄渤偏偏是个“异类”。他不喜欢书本,喜欢收音机里的流行歌。父亲是个军人出身,脾气刚硬,面对这个“吊儿郎当”的儿子,气得血压飙升。
为了“管教”黄渤,父亲的军用皮带成了家里的“常客”。有一次,皮带抽得太狠,竟断成了七节,疼在黄渤身上,也疼在父亲心里。可叛逆的黄渤非但没服软,反而越发倔强。14岁那年,父子俩大吵一架,父亲怒问:“你不上学,想干嘛?要饭去?”黄渤梗着脖子回:“我就想唱歌,唱歌也能赚钱!”父亲冷笑:“你那破锣嗓子,唱什么歌?”
为了证明自己,黄渤开始认真练歌。他参加学校晚会,唱了一首《再回首》,赢得满堂喝彩;他报名中学生歌唱比赛,拿了个小奖,捧着奖杯回家,满心期待父亲的认可。可父亲看了一眼,直接摔了奖杯:“这玩意儿能当饭吃?”黄渤气得和父亲大吵,差点动手。从那天起,父子间的裂痕越来越深,沟通的桥梁几乎断裂。
16岁,黄渤开始在青岛的歌厅驻唱,谎报年龄说自己18岁。一晚上赚十多块,在90年代的青岛,这可是“巨款”。可父亲只是瞥了一眼,冷冷地说:“逃学的事,我都知道。”又是一顿皮带,皮带断成六节,黄渤的倔强却没断。
他决定用行动证明自己,组建了乐队“蓝色风沙”,蓝色是青春,风沙是他的野心。
乐队里有个叫小欧的女孩,是黄渤的初恋。她成绩优异,却热爱唱歌跳舞,成了乐队的伴舞。黄渤和小欧的感情在音乐中萌芽,可父亲却逼他考金融专业。黄渤知道,父子观念无法调和,留下一张纸条,带着乐队去了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
北京的现实像一盆冷水泼在黄渤头上。酒吧多,驻唱更多,他们的“蓝色风沙”籍籍无名,演出费常被克扣,还要陪酒应付醉客。
他想起父亲的警告:“北漂?你以为那么好混?”那一刻,他第一次觉得,父亲是对的。
母亲的电话让黄渤回了青岛。他带着小欧回家,向父母坦白了恋情,也开始做小生意,试图给小欧一个稳定的未来。可演艺梦始终在他心里。2000年,朋友推荐他参演《上车,走吧》,一个小角色却让他意外走红。这部电影拿下金鸡奖、华表奖,黄渤的名字开始被记住。他决定报考北京电影学院,27岁的大龄学生,顶着老师同学的嘲笑,拼命学习,终于敲开了演艺圈的大门。
可当他事业巅峰时,父亲却病了。2010年前后,黄渤回家探望,父亲拉着他的手,客气地说:“从北京回来,累了吧?喝口茶。”黄渤愣了:“爸,你干嘛这么客气?”父亲却说:“你叫谁爸?我哪有儿子?你是我老战友!”黄渤心头一震,母亲才坦白: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病,中晚期,已经不认人了。
黄渤推掉片约,想陪父亲,可父亲不认识他,连保姆都被赶走。无奈之下,他和家人决定送父亲去专业养老院,母亲常伴左右。黄渤每次探望,父亲都像对待陌生人,偶尔喊他“老战友”,让他心如刀绞。他退出《极限挑战》,接下《忘不了餐厅》,希望通过节目让更多人了解阿尔茨海默病。
节目中,他看着患病的老人忙碌,泪水在眼眶打转:“我想再挨父亲一顿皮带,可他已经忘了我是谁。”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数据,截至2025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已超1000万,预计2030年将达1600万。患者不仅记忆衰退,还可能出现情绪失控、行为异常,晚期甚至生活无法自理。黄渤在《忘不了餐厅》中提到,父亲曾走失多次,甚至不接受外人照顾,这与许多患者家庭的困境一致。
节目播出后,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度提升,养老机构和公益组织也加大了相关支持力度。
黄渤曾说:“我压力很大,别人说我‘不孝’,可养老院比我更专业。”他不是不想尽孝,而是知道自己的陪伴无法替代专业护理。母亲在养老院陪护,父亲偶尔清醒时,会哼起军歌,黄渤在一旁听着,泪流满面。他用行动弥补遗憾,2019年《忘不了餐厅》第一季豆瓣评分9.4,2020年第二季延续温暖,唤起无数人对老年群体的关注。
阿尔茨海默病不仅影响患者,也给家庭带来巨大情感和经济压力。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约5500万人患有痴呆症,其中60%-70%为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和干预可延缓病情,社会支持如日间照料中心、专业护理机构能减轻家庭负担。
黄渤的公益行动提醒我们:关注阿尔茨海默病,不仅是爱家人,也是爱自己未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