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都有了北斗系统了,为什么国内还在用美国的GPS?说句你不敢信的,要是现在真的都替换成北斗,咱手机估计都用不成了。 大部分国产手机从2016年才开始陆续支持北斗,而更早的机型压根没这硬件。全国14亿人手里的手机,要是突然全换成北斗,得有多少人得换手机? 这还不算汽车导航、共享单车、智能手表这些设备。光硬件替换的成本,就够让整个产业链抖三抖。 更深层的问题藏在“频率”这个看不见的战场上,GPS用的是1575.42MHz的L1频段,而北斗的B1I频段是1561.098MHz。手机里的定位芯片得同时“听懂”两种语言,才能同时接收北斗和GPS信号。 现在新出的芯片大多支持多系统兼容,但老设备可没这本事。要是强制切换,那些只能收GPS信号的手机、车载导航,立马就成了摆设。 GPS从1978年第一颗卫星上天,到2000年向全球免费开放,用了整整22年时间培养用户习惯。就像Windows系统刚流行时,哪怕有更好用的Linux,大家还是习惯用Windows。 北斗虽说在技术上把GPS甩出一条街,定位精度能精确到厘米级,相当于能精准找到你家小区门口的垃圾桶,而GPS的亚米级精度顶多只能定位到你家那栋楼,但架不住用户和商家早就被GPS“驯化”了。 打开手机地图默认跳出来的是GPS定位点,就像大家习惯了用右手吃饭,突然让换左手拿筷子,哪怕右手更灵活,一时半会也转不过来弯。那些做地图导航、外卖配送的商家,早就按照GPS的数据格式搭建起整套服务系统。 GPS和北斗其实能“搭伙过日子”。现在手机里的导航芯片,大多同时支持北斗、GPS、伽利略、格洛纳斯四大系统。 这种多系统融合反而让定位更准,比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单一系统容易被遮挡,多个系统一起用,误差能缩小到1米以内。所以很多时候,你手机显示的是GPS定位,其实背后北斗也在默默出力。 还有个关键因素容易被忽略:产业链的“惯性”,生产GPS模块的工厂、开发地图软件的公司、维护基站的运营商,早就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利益链。 换成北斗,意味着整个链条都得重新洗牌。举个例子,国内某共享单车公司2020年想全面换成北斗定位,结果发现供应商的北斗模块产能根本跟不上,最后只能GPS和北斗混用。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困境,让替换过程比想象中难上百倍。 不过你也别觉得北斗没用武之地,在那些真正关乎国计民生的领域,北斗早就成了主角。比如农业上,新疆的棉田用北斗导航的无人收割机,播种精度能控制在2厘米以内; 物流领域,顺丰的无人机用北斗实现了山区的精准配送;就连你每天用的支付宝,在进行大额转账时,背后的时间同步系统也依赖北斗的高精度授时。这些看不见的地方,北斗早就把根扎得死死的。 深圳、北京这些试点城市,已经开始在公交车、出租车强制安装北斗终端。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你手机里的北斗信号会越来越强,GPS可能慢慢变成“备胎”。 GPS的先发优势确实厉害,但北斗的后发技术优势同样明显。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需要时间,北斗全面替代GPS也得一步一步来。 在这个过程中,咱们普通用户既能享受GPS的成熟服务,又能见证北斗的崛起,何尝不是件好事?等哪天你发现手机导航突然精准得能避开每一个井盖,说不定就是北斗在背后偷偷发力呢。
手机那些事儿确实很薄![doge]
【6评论】【4点赞】
用户13xxx86
GPS是导航系统的统称,在国内都是用北斗导航的,小编什么都不懂,还好意思在胡说八道
云飞
你家2016年的手机还在用?真牛逼
迷迷糊糊就走到了这个岁数
我20年手机都觉得老古董了,你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