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后,巴基斯坦媒体爆出了一个猛料,在导弹性能方面上了中方的“当”。   看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5-16 16:18:36

印巴空战后,巴基斯坦媒体爆出了一个猛料,在导弹性能方面上了中方的“当”。   看到这个说法,很多人可能会以为是中国卖给巴基斯坦的武器不达标。但细看之后,才发现原来是“反向虚标”——导弹比标称的还厉害。   说的是中国出口给巴基斯坦的霹雳-15E空空导弹,虽然官方参数写的是145公里射程,但在实战中居然打出了181公里的战绩,这比很多国家自用型号都要高不少。   消息一出,立刻在国际防务圈引发震动。大家都在讨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巴基斯坦媒体的说法是,中国可能没卖给他们普通的出口版,而是“无声升级”了一下,提供了接近中国自用版性能的定制型号。   虽然听上去有点离谱,但从空战表现来看,似乎确实如此。毕竟,98海里、也就是181公里的实战打击距离,远远超出了原先的145公里设定。   按常规理解,如果不是导弹自身性能超出预期,很难解释这种表现。   也有一种更稳妥的解释是,145公里只是典型作战环境下的保守参数,而不是极限能力。导弹真正的性能,在有利条件和配套系统支持下,确实可能打得更远。   像巴基斯坦使用的歼-10CE配合ZDK-03预警机和地面指挥系统,就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空战体系,能发挥霹雳-15E的全部潜力。   再加上霹雳-15E本身采用了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和高抛弹道技术,在飞行中可以两次点火、减少空气阻力,拉长整个航程,这种设计思路本身就决定了它在极限状态下会有非常可观的射程提升。   有意思的是,这次战斗中,印度的“阵风”战斗机居然成了被击落的对象。   法国造的“阵风”一直被印度视为王牌,配备先进雷达和欧洲“流星”导弹,是他们对标中国的关键装备。   但从战斗结果看,不仅没能建立优势,反而遭遇了严重打击。   据巴基斯坦方面透露,他们击落了三架“阵风”,还有苏-30和米格-29各一架。这些战果虽未被印度方面承认,却得到了美法等第三方渠道的印证。   残骸照片也成了争议焦点。印度在本土找到霹雳-15E的导弹碎片,试图借助逆向工程获取技术情报。   但问题在于,现代导弹普遍带有自毁机制,尤其是涉及核心部件的部分——比如雷达导引头、双脉冲发动机的推进系统、制导模块等。即便拆开了残骸,也看不到关键的技术细节。   再说,就算能看到,印度自身在这方面的工业能力也有限,连自主研发的“阿斯特拉”导弹都问题重重,射程缩水、良品率低,这种技术差距不是一朝一夕能追上的。   反观中国这边,虽然对霹雳-15E的出口型号始终没有太多高调宣传,但这次事件实际上等于一次高质量的“隐性宣传”。   一个本来被认为是“缩水版”的外贸导弹,在实战中打出了“增强版”的表现,自然会引发潜在买家的兴趣。   有分析认为,随着这次空战的信息持续发酵,未来中东、东南亚一些国家可能会对中国的远程空空导弹系统产生更强烈的采购意愿。   毕竟,对于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价格和性能的双重保障,才是真正有吸引力的。   当然也不能忽视这次事件对西方国家的冲击。美国在几年前就开始研发AIM-260导弹,就是针对霹雳-15的出现所做的应对措施。   而欧洲“流星”导弹虽然号称150公里射程,但实际“不可逃逸区”只有二三十公里,跟霹雳-15E这次打出的战绩比,明显处于劣势。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这场空战会被全球军方如此关注。因为它不仅是一场区域冲突,更像是一次中西武器体系的实战碰撞。

0 阅读:0
紫蓝谈社会趣事

紫蓝谈社会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