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钱学森力推的“接班人”,也是钱老临终前挂在嘴边的人!美国、英国、俄罗斯试射洲

朱涛来说事吖 2025-05-16 20:45:21

他是钱学森力推的“接班人”,也是钱老临终前挂在嘴边的人!美国、英国、俄罗斯试射洲际导弹全部失败,唯独他设计的DF-31成功试射,震慑宵小!今年获得“共和国勋章”的四人其一就有他,可他却没有到现场领奖,因为他在今年6月就已经溘然长逝,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 2024年,又一位曾经为两弹一星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去世,人们早已经记不清已经有多少为国防核工业的科学家默默无闻的逝世,就像王永志,这位曾经让导弹飞得更远的人,今年10月份我国第二枚洲际导弹发射成功,但是王老却没有机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不能加燃料,燃料加得越多,导弹的射程也不会增加,听我的,导弹的燃料一定要缩减,只有燃料越少,射程才会。” 王永志的这话一出,整个房间都瞬间哑口无言,导弹飞不远怪导弹燃料太多,这莫非是来捣乱的吗?大家都在讨论增加燃料

不怪乎当时的人们不理解王永志的话,当时能够来到导弹研究所的人谁还不是个天之骄子,大家都在讨论增加燃料,王永志却突兀地来了一句这,跟大家的意见完全相悖。 不是大家不相信王永志,当时导弹的总指挥是钱学森,而王永志却是一个刚刚来到研究所没几年的小年轻,虽然在这些人里,王永志的年纪也不算小,但是在国外也就是苏联学习的时间太长,直到最近两国关系恶化,回国之后才开始加入导弹研究所。

当时我国刚刚经历了东风二号导弹的试射失败,原定射程是1200公里,但导弹还没飞出去多长时间就开始坠毁,让所有人的努力都成为一块废铁,更别说1200公里的预定射程。

尽管王永志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但奈何并非所有人都能想明白这个问题,他们依然在喋喋不休的探讨应该增加多少燃料才更加合适,探讨的声音此起彼伏,王永志成为一个少数派,少数服从多数在很多情况下都是对的,但是在科学研究这门领域,却并不成立。

王永志是国家派出去苏联留学核物理那一年唯一坚持下来的人,能够一毕业就来到导弹研究所,足以见到国家对王永志能力的认可。

东风导弹飞不远的根源在于当时我国技术不达标,没办法研制更加高效的弹药,采用的燃料是酒精,这种物质热值很大,也很便宜,是我国进行科学研究的首选材料。

但酒精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极易挥发,一旦遇热,就会瞬间气化蒸发膨胀起来,当时选择的助燃剂为液氧,液氧是自然界很稳定的材料,但膨胀的酒精却无法跟液氧充分接触,导致燃料燃烧不完全不充分,所以才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失败。

当时的推进器燃料也没有多少,但王永志一开口,就是缩减600公斤燃料,说不是捣乱的也很少有人回信。

但能够成为大科学家的人都十分善于听从别人的意见,钱学森在听了王永志的话说却对此充满了兴趣,理论上来说,增加燃料的说法也不算错,毕竟动力越大,飞得越远,但王永志的这个计划显然更具有可行性。

作为一个领导,最重要的就是有担当,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王永志提出的意见很好,但是风险也更大,现在更是东风导弹的又一次试射,试问谁能够承担发射失败的代价?

但钱学森不怕,王永志也不怕,他充分相信这个年轻人,就像曾经国家相信王永志一样,力排众议采纳了王永志的建议,这是两位科学家的相互信任,也是对国家资源的节省。

到这个时候,无论是谁都不再纠结到底是削减燃料还是增加燃料,他们共同的意见就是导弹发射成功,这是一次赌博,但也是一个有着科学依据、理论支撑的赌博,没有任何意外,王永志的计划更加出色,东风二号导弹试射成功。

这让王永志一举打响了他的名号,钱学森更是充分信任王永志,将更多更重要,更艰难的任务交给了王永志,王永志最终没有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钱学森的认可,跟研究所所有的同志一同完成了对导弹的进一步研发,让我国的导弹迈入了先进序列。 注:2024年8月17日,周光召院士去世。

信息来源:京报网——王永志院士逝世,享年92岁

0 阅读:0
朱涛来说事吖

朱涛来说事吖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