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7月,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张发奎来找李宗仁,说:“趁蒋介石在广州,我们把他扣起来。”
1949年7月,国民党大厦将倾,广州的空气里满是紧张和不安。就在这时候,张发奎,一个打仗硬气的陆军总司令,突然找到代总统李宗仁,抛出一句石破天惊的话:“趁蒋介石在广州,我们把他扣起来。” 1949年的国民党,已经不是当年北伐那会儿的铁板一块了。内战打得一塌糊涂,解放军势如破竹,蒋介石的权威也摇摇欲坠。1月他被迫“引退”,把总统位子让给了李宗仁,可实际上还是遥控指挥,搞得李宗仁这个代总统有名无实。张发奎呢,作为陆军总司令,手里握着兵,手下还有一批忠心耿耿的将领,他跟蒋介石的矛盾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时候提出扣蒋,绝不是脑子一热,而是有背景有算计。 1949年7月,国民党退守广州,军事上节节败退,经济上通货膨胀,民心早就散了。蒋介石虽然退了,但还是牢牢抓着军队和财政,谁不听话就收拾谁。李宗仁想和谈,想保住南方半壁江山,可蒋介石不干,非要死磕到底。张发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是广东人,手下的第四军也有不少广东子弟兵,眼看着家乡沦陷,他不甘心就这么完蛋。于是,他找李宗仁摊牌,想借这个机会翻盘。
张发奎的提议,其实挺有道理。蒋介石在广州,身边卫兵不多,动手的话成功率不低。只要把蒋扣了,李宗仁就能名正言顺地接管权力,和谈也好,重组军队也好,都能放手干一场。更重要的是,这还能给国民党内部一个信号:蒋的独裁该结束了。可这事儿风险也大,一旦失败,那就是叛乱的罪名,搞不好连命都搭进去。 李宗仁呢,他不是没动心,但最后还是没干。他为啥拒绝?一是性格使然。李宗仁这人,历史上看就是个谨慎派,喜欢稳中求进,不爱冒险。扣蒋这种事儿,太激进,跟他的风格不搭。二是现实问题。当时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张发奎有兵,可李宗仁自己手里没多少硬实力,真扣了蒋,其他派系会不会服气?蒋的嫡系会不会反扑?这些都是未知数。三是外部压力。美国那时候还支持蒋介石,李宗仁要是动手,怕是连外国援助都保不住。 结果很清楚,李宗仁没同意,张发奎的计划胎死腹中。蒋介石后来安全离开广州,去了台湾,继续掌控国民党。李宗仁呢,年底跑到美国,成了政治流亡者。国民党内部这种互相掐架的毛病,直接加速了他们在大陆的失败。1949年7月是个转折点,之后几个月,解放军接连拿下华南、西南,国民党彻底没了翻身的机会。张发奎的提议要是成了,也许能拖一拖时间,但改变不了大局。因为那时候,民心已经不在他们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