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署名为“吴启瑞”,毛主席

时说历史 2025-05-17 08:22:42

1950年,毛主席正在拆阅群众来信。其中一封信来自无锡,署名为“吴启瑞”,毛主席确信自己并不认识这位妇女,但他拆开信封后,目光却在触及第一页上某个名字时久久无法移开。

无锡城飘着绵绵细雨,师范附小的下课铃刚响过,吴启瑞把粉笔头搁在讲台边,手指头还在微微发抖。

她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肘部打着补丁,袖口沾着粉笔灰。

教室后墙的挂钟指向下午四点,窗户外头传来自家几个娃的嬉闹声,七个孩子正在走廊下头躲雨,最大的姑娘背着三岁的小妹,裤腿都短了一截。

她摸出贴身口袋里的信纸,墨水瓶里的墨水见了底,字迹越写越淡,信是写给北京中南海的,开头写着"敬爱的毛主席"。

自从丈夫王人路两年前害肺痨走了,家里八张嘴全靠她四十块钱月薪撑着,米缸见了底,二小子前些日子发烧都没钱抓药,这才想起丈夫临终时抓着她的手说:"实在过不去,就找毛主席。"

而他们之间的关系还得往三十多年前捋,王人路的爹王立庵,当年在湖南第一师范教数学。

那时候毛主席还是叫毛润之的学生,最头疼的就是数学课。

老先生不嫌麻烦,天天放学后单独给他补课,后来他要办文化书社缺本钱,王立庵二话不说掏了五十块大洋,这在当时能顶普通教员半年薪水。

吴启瑞写完信已是深夜,煤油灯芯剪了三回,信纸上的泪渍把"孤苦体弱"几个字晕开了。

她求的是把三个适龄孩子送进苏南干部子弟班,那里管吃管住还发衣裳。

信寄出去半个月没动静,她天天跑传达室问,门房老头都认得这个衣裳打补丁的女先生了。

中南海菊香书屋里,毛主席正挨个拆群众来信,那天案头堆着二十多封,有反映土改问题的,有汇报生产的。

忽然一封无锡来信让他停住了,信里提到王立庵的名字,摘下老花镜擦了擦,喊秘书把台灯再挑亮些。

三十多年前的场景在眼前活泛起来,那时候他年轻气盛,总觉得数学没用,是王先生耐着性子教他打算盘、学记账,说"搞革命也要会算账"。

后来创办文化书社,王先生又是出钱又是帮着选书,想到这儿,毛主席摸出红蓝铅笔,在信纸边批了段话,让华东局的陈丕显书记酌情办理,特别交代"这是八个孩子的母亲"。

无锡这边,陈书记接到批示犯了难,干部子弟班早满员了,总不能把别人孩子撵出来。

最后还是教育局想了法子,给吴家三个孩子免了学费,每月再发六块钱补助。

钱虽不多,可买米买盐顶了大用,她拿到补助款那天,称了二斤五花肉,七个孩子围着铁锅直咽口水。

日子就这么紧巴巴过着,转眼到了1960年开春,毛主席到上海开调研会,突然跟身边人说想见王立庵先生的儿媳。

这可把工作人员忙坏了,那会儿见主席要政审三代,可吴启瑞就是个普通小学教员。

在锦江饭店的会客室,吴启瑞手脚都不知往哪儿放,主席穿着灰中山装,他先问孩子们书念得怎样,又问无锡老百姓吃不吃得饱。

听说大姑娘考上了师范,乐得直拍膝盖:"立庵先生要是在,该多欣慰。"临走塞给她个信封,里头是刚收到的稿费,整整一千块。

这钱可救了急,她精打细算,给孩子们做了新棉袄,剩下的存银行吃利息,后来几个孩子都念完了中学,老大还上了大学。

每到过年,吴家饭桌上总要摆两副空碗筷一副给早走的王人路,一副给王立庵老先生。

要说这事最让人唏嘘的,还是那份师生情谊隔了三十多年没断线,毛主席日理万机,偏就记得当年数学老师的恩情。

老百姓写信求助的多了去了,可主席专门派人落实,十年后还惦记着见面,这份心意比那沓稿费还贵重。

0 阅读:65

评论列表

db

db

2
2025-05-17 13:53

这个台灯调亮点,你用挑,感觉是煤油灯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

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