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的《从哲库到玄戒,从造芯之“死”到造芯之生》的文章,写点感想。
上大学玩社团的时候认识了一些汽车学院的米粉,和他们聊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无一例外都会提及“梦想造一辆超越BBA和牛马伦的车,帮助中国的汽车工业屹立于世界之巅”,我相信如今很多从事汽车行业的朋友们内心或多或少也有或者说有过这样的梦想。有梦想是好的,我们也应当好好鼓励,但是我们在热情之后也得问自己,我们造如此一辆牛X的汽车是为了什么?实现了梦想之后,我们也得考虑现实,那就是你得把这个车或者这个产品卖给消费者,这样才能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循环。而作为造车主体的“车企”,他们便是承担了生产制造和营销售卖的关键,企业当然得有梦想、有目标,得去做好产品,但在这些之上,怎么把企业经营下去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有了钱,往对的地方花好每一分钱,这才是梦想之外所无法逃避的现实。
2024年,小米汽车一炮而红,早年坊间盛传造车是个无底洞,投几百亿下去也只是开始,甚至都听不到一个响。为此,2021年雷军在宣布造车时,直接准备了1000亿规模的现金来作为储备金,在随后的3年当中,1000亿只增不减。但到了小米买地、修厂、进设备、搞产线、建门店、搞售后等等,在汽车真正落地售卖并卖爆之后,年底一盘账,小米仅花出去了300个亿左右,而这说明了什么?很多人要说,这说明了造车不难,也不烧钱,其他车企要不就是贪污了,要不就是砸其他地方干烧了。这句话当然对,但是在这件事之外,我们也得明白一个东西,那就是你做一件事,或者说完成一个梦想,你首先得有一个清晰且坚定的方向,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去尽可能合理地花好每一分钱,这样事情失败的概率才能尽可能地变小。
造芯也是如此,早年的小米也是一样把芯片当成供应链性质的业务去做,芯片产品和手机还有iot业务脱钩,团队架构、核心管理层组成、路径设定、管理方法也均独立于公司之外。当供给侧花了大精力去做出一个产品之后,需求侧可以有100种理由不用;同样的,当需求侧提出具体需求之后,供给侧也有100种理由认为你的要求不合理。以及,供给侧可以有100种借口向上索要额外的经费,而需求侧也有100种方式在宣发上蹦迪。于是,钱就这么莫名其妙被花完了。
我一直记得有个芯片行业的朋友和我讲过这么一段话“做28nm的芯片,和做4nm的芯片,他们需要的人力、物力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没有区别,你都是要尽可能地招募一批优秀的应届生和往届老油条,一样给到他们行业符合行业预期的薪资和待遇,一样的干活,一样的开会,吧啦吧啦。”
那为什么大家不是很愿意做先进制程呢?担心制裁害怕投入打水漂是一方面,但更多的是没有一个明确的需求,一边是芯片业务觉得消费业务过于抽象苛刻,一边是消费业务有业绩指标,大家都是各怀鬼胎,彼此博弈之下,很多时候大家就各做各的了,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戛然而止的哲库。
小米汽车为什么能成,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小米汽车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司,它是小米集团旗下的一个业务,它服务于小米集团这个整体,受到整个公司的监督,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同于澎湃松果,新生的玄戒和小米汽车一样都是隶属于小米集团,甚至它还详细到了挂靠在手机部门,让供给和需求直接紧密连接,因此我们才能看到如今的玄戒O1。
目前中国之间的博弈已经转向了AI领域,于小米来说,此时入局Soc是一个非常好的窗口,同时玄戒的出现,也代表了小米开始从消费品企业向研发型企业转型,搭配小米汽车这个重工、重资产业务,小米已经向着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巨无霸发展。造车、造芯向来都是九死一生,只要有勇气踏上这条路的都值得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