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铜价从每吨3万元涨到8万元,浙江一男子果断抵押房产囤了125吨,本以

倚楼听风话桑麻 2025-05-17 16:59:49

2004年,铜价从每吨3万元涨到8万元,浙江一男子果断抵押房产囤了125吨,本以为他会因此大赚一笔,他却宣布自己的铜屋正式开张,而且免费对所有人参观! 2004年,国际市场上铜价坐上了火箭,蹭蹭地往上涨,从年初的每吨3万元,一路狂飙到了令人咋舌的8万元! 但当时凡手有点铜的人,都乐开了花,盘算着能大赚一笔。朱炳仁也不例外,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但他脑子里盘算的,却和别人完全不一样。 当别人都在抛售铜锭,换取真金白银时,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权大跌眼镜的——决定倾尽家产,甚至不惜赞助人放弃自己所有的财产,贷款凑足了整整1000万元,逆势而行,一口吃掉了125吨黄澄澄的铜! “仁啊,你这是昏了头了?铜价这么高,赶紧卖了才是正道,你还往里砸钱吗?”亲戚朋友苦炳口婆心地劝他。 “老朱,我知道你爱铜,但也不能这么爱法啊!这万一铜价跌下来,你可就倾家荡产了!”生意上的伙伴也为他捏了一把汗。 朱炳仁只是笑笑,目光里却透着一股坚定信念的坚定。他不是不知道风险,但他心里有一个燃烧了许久的梦想。 一个比赚钱更重要的梦想——他用了这125吨铜,在杭州最繁华的河坊街他要让这种冰冷的金属,在匠人的手中焕发生命的温度,成为一个能看、能摸、能走进的艺术品,向世人展示铜文化的魅力。 说干就干!朱炳仁顶层操刀设计,选址就在游人如织的西湖河坊街。他要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铜雕塑,而是一座真正能住人的江南民居,门、窗、梁、柱、瓦、斗拱、家具……目之所及,皆是为铜制! 整座铜屋占地近3000平方米,预计消耗铜125吨。为了实现全铜结构,他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榫卯工艺,3628块铜支架要像积木一样严丝合缝地拼装起来,不用螺丝钉! 这在当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就连瑞士的金属结构专家听到后,都连连报告认为铜的延展性极佳,孔隙不足,用铜互相榫卯结构根本不可能承重。 但朱炳仁偏不信邪,他的团队带着反复试验,攻克了一个这又是一个技术难点,硬是让这趟不可能的任务变成了现实。 十七辆重型卡车,在深夜深人静默时,才将这批最重要的铜材悄然运抵施工现场,工人们挑灯夜战,只为防止铜材在运输和切割过程中过早氧化。 就在铜屋紧锣密鼓建造期间,发生了一场意外的大火,却又“烧”起了朱炳仁艺术生涯的又一个高峰。 2006年,他主持承建的常州天宁宝塔即将竣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灾火将宝塔部分铜饰烧毁。 当朱炳仁赶到现场时,看着那些被烈火烘烤、熔化后冷却凝固的铜块,它们呈现出千姿百态、外表的肌理和形态,他的心在滴血,却又灵机一动:“这不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吗?”他激动地发现,铜在熔化和自然冷却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无法复制的美。 于是,“熔铜艺术”横空出世,成为朱炳仁继传统铜雕之后的又一绝技,也让他在国际艺术界声名鹊起。他将这种从灰烬中发现的艺术,视为火与铜的涅槃,是“无心”与“天成”的完美。 历时两年多,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2006年底,眼前闪耀着温润玻璃的“江南铜屋”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 白墙黛瓦之间,一座气势宏伟又不精致的铜制建筑失落地起,铜梁、铜柱、铜瓦、铜门、铜窗…… 每一处细节都聚集着大师的心,下一刻,整座建筑仿佛阳光流淌着金色的光芒,震撼了所有人的眼球。人们这才明白,朱炳仁最初的“疯狂”正是如此。 按照当时的铜价,这125吨铜如果卖掉,朱炳仁至少能净赚数百万。而铜屋建成后,其本身的价值更是无法估价。 曾有日本财团慕名而来,开出8.6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000多万)的天价想要收购铜屋,被朱炳仁一口回绝。他说:“铜屋属于杭州的,属于中国的,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多少钱都卖不出去!” 更引人注目的是,在铜屋落成典礼上,朱炳仁当众宣布了一个让所有者再次震惊的决定:江南铜屋,将永久免费对公众开放!“我建铜屋,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铜文化,爱上这门古老的艺术。”他掷地有声。 这一举动,无疑又是一次“疯狂”!要说,铜屋每年的费用就不算征收小数目。但朱炳仁坚持不懈。从此,江南铜屋成了河街坊独特的风景线。 游客们自由进出,亲手可以触摸那些人冰冷又温润的铜制家具,感受铜的露天,欣赏铜的艺术。铜屋里,有“铜地宫”的神秘,有裸眼3D《千里江山图》的影响力,有用熔铜艺术再现梵高的《向日葵》……传统与现代在这里完美交融。 (信息来源:热点新闻2024.10.27回顾:浙江一男子得知铜价从3万涨到8万,囤銅125吨!随后做了一件事)

0 阅读:0
倚楼听风话桑麻

倚楼听风话桑麻

倚楼听风话桑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