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参军后牺牲,母亲伤心欲绝,17年后军区司令来信:请娘来北京 1949年冬天

熹然说历史 2025-05-17 23:30:30

儿子参军后牺牲,母亲伤心欲绝,17年后军区司令来信:请娘来北京 1949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湖北黄安县的小村庄里突然热闹起来。村口来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身板挺得笔直,胸前挂着的军功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他一进村就开始打听,问这问那的,村民们都觉得奇怪。 "老乡,请问石顺香老人住在哪里?"年轻人客客气气地问道。 村子里大多数人都姓徐,突然问到一个姓石的,大家都有些疑惑。有个老汉想了想,恍然大悟:"哦,你说的是那个住在村东头的老婆子吧,她确实姓石,嫁到我们村的。" "能麻烦您带我去见见她吗?"年轻人说话很客气,但神情显得有些急切。 消息传得很快,没一会儿,半个村的人都跟了过来。大家都好奇,这个军官找石顺香老人干什么。石顺香听到外面的吵闹声,拄着拐杖走出门来。她看到院子里围了一圈村民,中间站着一个年轻的军官。 "您就是徐大娘吧,我是您儿子徐深吉司令的警卫员,此次我奉司令的命令来接您入京。"年轻人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石顺香听到这话,整个人都愣住了。她的手开始发抖,眼睛直直地盯着那封信,好像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徐深吉?那不是她17年前就"牺牲"了的儿子吗? "你说啥?我儿子?徐深吉?"石顺香的声音颤抖得厉害,"他...他不是早就..." "老人家,您儿子现在是我们军区的司令,他特地派我来接您去北京团聚。"警卫员看出老人的震惊,语气更加温和,"您看看这封信,这是司令亲笔写的。" 石顺香颤抖着接过信封,她认字不多,只能看出信封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她赶紧叫来孙子,让他帮忙读信。孙子打开信封,清清楚楚地念了起来。信里的字迹工整,内容详细,确实是写给"亲爱的母亲"的,署名是"您的儿子徐深吉"。 围观的村民们也都惊呆了。徐深吉这个名字在村里并不陌生,当年他参军离家,后来传来阵亡的消息,大家都为这家人感到惋惜。现在突然听说他不仅没死,还升到了司令的位置,所有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可能啊,当年明明收到了阵亡通知,还有抚恤金呢!"村里的老人记得很清楚,当时石顺香哭得死去活来,还生了一场大病。 警卫员看到大家的疑惑,解释道:"当年确实发生了一些误会,司令在战斗中受了重伤,被误认为牺牲了。等他康复后,部队已经转移,消息一时传不回来。这些年来,司令一直在寻找家人的消息,直到最近才确定老人还健在。" 第二天一早,村民们都来为石顺香送行。她收拾了几件简单的衣物,在警卫员的搀扶下坐上了马车。马车要先到县城,再转乘火车去北京。 到了北京,等了三天,石顺香终于见到了她的儿子。当徐深吉走进门的那一刻,母子俩都愣住了。17年的分离,让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满头银发的中年男人,脸上的皱纹记录着岁月的沧桑和战场的硝烟。石顺香上前一把抱住儿子,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徐深吉一点一点地向母亲讲述了这17年来发生的事情。原来,1932年的那场战斗,确实差点要了他的命。 "娘,您还记得我最后一次回家,是什么时候吗?"徐深吉问道。 "记得,记得得清清楚楚。"石顺香的眼中闪着泪光,"1932年秋天,你说部队要支援前线,团长给了你半天假,让你回来看看家。你在家里待的时间很短,看到我,抱了抱,就说任务紧急,不能耽搁。" 那是一次艰难的战斗。徐深吉当时负责前卫工作,发现敌情后,他向上级提出设伏的建议,但上级认为支援前线更重要,让他们继续前进。可是敌人也发现了他们,在前方设下了埋伏。 战斗异常激烈,徐深吉身负重伤,失血过多陷入昏迷。当主力部队赶到时,战斗已经结束,满地的战友尸体让人触目惊心。战士们看到浑身是血、昏迷不醒的徐深吉,以为他也牺牲了。 "就这样,死亡的消息传回了老家。"徐深吉握着母亲的手,"娘,这些年您受苦了。" 石顺香想起当年收到阵亡通知书时的情景,整个人都崩溃了。那时候她还不到60岁,一夜之间头发全白了。村里人帮她在古峰岭立了一座衣冠冢,每年清明她都会去上香,跟"死去"的儿子说话。 "我每年都去看你,告诉你村里的变化,告诉你战争的消息。"石顺香哭着说,"有时候我还骂你,说你怎么舍得丢下我一个人。" 徐深吉听了,心如刀绞。他告诉母亲,当时后方的医疗队清理战场时,发现他还有微弱的呼吸,把他救了下来。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他才完全康复。醒来后,他发现身边都是陌生的战友,原来的部队早已转移,没人告诉他"阵亡"的消息已经传回了家乡。 抗战全面爆发后,徐深吉担任了第129师771团团长,参加了多次重要战役。1943年,由于多次受伤,身体状况不太好,组织上安排他担任第129师分校校长,培养军事干部。后来又调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指挥了林南战役等重要战斗。 17年的分离,17年的误会,终于在母子相聚的这一刻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0 阅读:0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