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两亿多,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体育文化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邹市明这名字,在中国体育圈那是响当当。1981年5月18日,他出生在贵州遵义,家里条件一般。15岁那年,他在遵义体校开始练拳击,教练梁峰一眼就看出这小子有天赋。三年后,1998年,他进了国家队,跟着张传良教练磨砺技术。那时候的邹市明,拼劲十足,很快就在国内崭露头角。2000年,第九届全运会,他拿下48公斤级铜牌,站稳了脚跟。2001年,他又在全国冠军赛上称王,彻底证明了自己。
国际赛场,他也不含糊。2001年世界业余拳击锦标赛,他拿了银牌,给中国拳击挣了脸。2004年,亚洲业余拳击锦标赛银牌到手,顺带拿到雅典奥运会门票。那届奥运,他杀进半决赛,虽然输给了最后的冠军,但铜牌已经是中国拳击的历史突破。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在家门口大放异彩,48公斤级决赛KO对手,摘下中国首枚奥运拳击金牌。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再接再厉,49公斤级卫冕成功,成了中国拳击的活招牌。
2013年,邹市明转行打职业拳击,签了Top Rank公司,跟着名教练弗雷迪·罗奇混。第一场比赛就在上海打赢了墨西哥选手,3亿人盯着电视看。2016年,他在拉斯维加斯KO泰国拳手帕西萨克·帕蓬姆,拿下WBO蝇量级世界冠军头衔,成了中国第二个职业拳王。可惜好景不长,2017年,他在上海输给日本选手小村秀,丢了冠军腰带,还因为身体原因退役。退役前,他攒下20多枚金牌,外加一堆荣誉,钱也没少赚,日子过得挺滋润。
退役后,邹市明没想着歇着,他想把拳击这事儿干得更大。2016年,他瞄准上海黄浦江边,租了个18000平米的地儿,开了“邹市明体育文化健身中心”。这地方可不便宜,寸土寸金,租金一年好几千万。他想着,自己是奥运冠军,又拿过世界拳王,名气这么大,开个健身中心还不赚翻了?中心里啥都有,拳击台、健身器材,还挂着他那些金光闪闪的奖牌,搞得挺有排场。
邹市明打的算盘很简单:靠自己的名头拉人气,把拳击文化推出去,顺便赚点钱。他觉得拳击这运动有历史感,黄浦江边这种地方正好合适。可他没算到,这想法从一开始就有点悬。上海那地儿,租金贵得离谱,普通人谁没事跑那儿健身啊?再说,拳击在中国不算热门运动,想靠这个吸引大把顾客,难度不是一般高。他满脑子觉得自己是冠军,光环一亮就有人买账,但市场压根不吃这套。
健身中心一开业,热闹是热闹了,媒体来了不少,粉丝也捧场。可没过多久,门可罗雀的日子就来了。18000平米的大场馆,平时都没几个人,拳击台空着,器材落灰,连工作人员都比顾客多。邹市明傻眼了,这跟他想的完全不一样啊。他琢磨着,会员费定高点,毕竟自己是拳王,品牌值钱。可老百姓才不管你是谁,几千上万的会员费,谁掏得起?加上黄浦江边交通不方便,周围也没啥人流,生意咋做得起来?
成本这边更是吓人。光租金一年就好几千万,再加上装修、设备、人工,钱跟流水似的往外淌。他投了两年多攒下的两亿多进去,还卖了好几处房子填窟窿,可收入呢?压根撑不起这摊子。管理上也乱七八糟,他自己是打拳的行家,但做生意完全外行,没找专业团队,全凭一股热情往前冲。营销也没搞好,传单发了也没人来,客户服务还老出问题。结果,资金链撑不住,2022年,他只能关门大吉,两亿多就这么没了。
健身中心倒了,邹市明日子不好过。2024年7月,他接受采访,语气里满是无奈,说“创业比打拳难多了”。他承认,当初太自信了,以为自己名气大就能成,压根没好好研究市场。妻子冉莹颖也跟着操碎了心,四处找投资人,可还是没救回来。为了还债,他们把北京、上海、美国的房子都卖了,日子紧巴巴的。不过,邹市明没彻底垮,2024年底,他说2025年要重回拳台,不是为了钱,就是想证明自己还能打。
现在,他当了拳击教练,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书,把经验传给年轻人。他和冉莹颖虽然吃了大亏,但没放弃希望。冉莹颖说,那几年俩人吵架多了不少,可还是一起扛过来了。邹市明的经历,成了体育明星创业的教训:光靠名气不行,得懂市场,会管理,不然再多的钱也得打水漂。
邹市明这事儿,到底是运气不好,还是注定要栽?先说偶然吧,2016年那会儿,健身行业其实挺火,他要是选个成本低点的地方,没准能撑下去。可必然的因素更多。他对商业一窍不通,选址瞎挑,成本没算明白,管理稀里糊涂,光想着靠“奥运冠军”这块牌子赚钱,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