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媒体披露,英国军情六处准局长吴百纳女士,10多年前就已经是英国情报人员。要知道,她曾通过国内的外籍专家局选拔推荐,先后应聘在湖北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任教。大家觉得,她有没有利用任教期间的方便,刺探中国情报、策反中国人当间谍?
英国军情六处准局长吴百纳(Baroness Wood)的履历一曝光,简直像谍战片照进现实——这位即将执掌英国情报机构的"铁娘子",居然曾在中国多所高校任教,还顶着"外籍专家"的光环。这剧情,比《007》还魔幻。
看看她的中国轨迹:通过正规外专局渠道进入,在湖北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教书。表面是文化交流使者,背地里却是军情六处资深特工。这种操作,活脱脱是"特工教科书"的经典案例——利用学者身份作掩护,光明正大接触中国学术圈。
高校向来是间谍活动的重灾区。2019年,CIA被曝在华招募学术线人,重点渗透科研领域;2020年,某985高校教授因向境外提供航天资料获刑。吴百纳任职的天津大学,恰恰在精密仪器、化工等领域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时间线。她2008-2012年在中国任教,同期英国对华情报活动正值高峰期。斯诺登爆料显示,这期间英美情报机构疯狂窃取中国政企数据。现在回想,那些"外教"组织的英语角、学术沙龙,会不会是精心设计的钓鱼场?
策反手段往往比想象中隐蔽。一杯咖啡的闲聊,一次论文指导,甚至帮忙修改留学推荐信,都可能成为突破口。英国情报机构最擅长"放长线钓大鱼",先培养感情再逐步诱导。高校师生、科研人员,正是他们眼中的"优质猎物"。
外交部去年披露的数据触目惊心:破获的间谍案中,涉外单位工作人员占比高达45%。某军工专家为子女留学便利出卖机密,某高校教师被"学术合作"诱惑堕落的案例,都在敲响警钟。
吴百纳的晋升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军情六处历史上首位女局长,偏偏选了个深谙中国国情的人。这分明是在释放信号:对华情报战要升级。她在中国积累的人脉、经验,转眼就会变成刺向我们的利刃。
高校管理漏洞该补上了。部分院校盲目追求"国际化",对外教背景审查流于形式。某211高校甚至出现过用旅游签证聘请外教的黑历史。当教育圣殿变成间谍温床,这学费我们付不起。
(暗战实录:2022年国家安全机关破获高校相关间谍案23起/某双一流大学实验室遭境外网络攻击溯源至英国IP/教育部新规要求外籍教师签署无间谍行为承诺书)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红色九段线
某些人难难难难受了!
罗莎海
一连串相关人员,地牢不可破[哭笑不得]
围观等969899人
所谓的留学生
放飞的码头
特别是清华
宇文
弱国搞情报有什么用?方便在适当的时候投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