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0岁的杨俊被马蜂蛰了眼睛,他便找到傣族大嫂借了奶水涂眼睛,大嫂却为此离了婚,4年后,杨俊不顾家人反对迎娶了大嫂,并要带她回城市生活,临走时,她的父母塞了300元给她:如果想家了就回来! 杨俊出生于成都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母在工厂上班,他是家中独子。1974年,20岁的他响应国家号召,作为知青前往云南潞西农场。离开成都时,他在火车站与父母告别,母亲眼眶泛红,父亲叮嘱他照顾自己。火车行驶两天两夜,从川西平原到云南群山,他第一次感受到离家的沉重。 潞西农场位于滇西山谷,周围是茂密的橡胶林。杨俊与同伴住进茅草屋,墙壁是竹篾糊泥,夜晚寒风从缝隙钻入。每天清晨,他们扛着锄头和砍刀,走进橡胶林,砍树、烧荒、种苗。劳动繁重,杨俊起初瘦弱,手掌磨出水泡,肩膀酸痛。伙食以粗粮和野菜为主,偶尔有块肥肉便是奢侈。每月二十多块的工资,是他们为数不多的安慰。 随着时间推移,杨俊的身体逐渐强壮,皮肤晒得黝黑,个子也长高了。他学会了割胶、辨别病虫害,劳动技能日益熟练。闲暇时,他与工友分享从家乡带来的糖果,唱熟悉的歌谣。他对傣族文化产生兴趣,学会几句傣语,喜欢傣家的竹筒饭和酸辣菜肴。他常带成都的糕点去傣族村寨换鸡蛋和香蕉,与村民建立友谊。这些交往让他的生活多了色彩,也为日后的事件埋下伏笔。 1974年夏,杨俊被派往山沟开荒。他挥刀砍向一棵灌木,意外惊扰了马蜂巢。马蜂群扑向他,他慌忙逃跑,脸颊、额头、右眼被蜇,疼痛难忍。他扑倒在地,双手抱头,直到马蜂散去。工友扶他回宿舍,他脸肿得像馒头,右眼睁不开。卫生室的赤脚医生用碘酒擦拭伤口,建议用肥皂水清洗,但第二天疼痛未减,右眼肿成一条缝。 医生检查后表示,碘酒对眼部伤无效,建议用哺乳期妇女的乳汁缓解。杨俊想到附近傣族村寨的玉燕,她刚生子,常在竹楼前哄孩子。他带着搪瓷茶缸前往,玉燕的丈夫外出,她独自在家。他说明来意,递上茶缸想离开。玉燕见他伤势严重,建议直接滴乳汁效果更好。她让他坐下,挤乳汁滴入他眼中,又装了些到茶缸让他涂抹其他伤处。杨俊涂抹后,肿痛明显缓解。 然而,这件事在村寨传开,有人看到他进出玉燕家,谣言称她与外乡人有私情。玉燕的丈夫听信流言,与她激烈争吵,最终离婚。玉燕带着孩子回到娘家,面对指点,只能沉默承受。杨俊得知后,深感愧疚,觉得自己连累了玉燕。 1974年的事件后,杨俊与玉燕的联系未断。他常去她娘家买鸡蛋或水果,带些成都的糖果或布料。两人聊农场趣事和村寨日常,渐渐生出情愫。1977年夏,他在集市遇玉燕,得知她离婚后独自抚养孩子,生活清苦。他更频繁地探访,帮她挑水劈柴,送稀罕物件,感情日益加深。 这段感情面临阻碍。玉燕的父母担心杨俊会返城,反对女儿再嫁外乡人。农场工友劝杨俊慎重,认为玉燕的离婚背景不适合他。1978年春节,杨俊回成都,向父母坦白心意,母亲怒斥,父亲警告他不要回家。杨俊夹在亲情与爱情间挣扎,最终决定坚持。 1978年夏,知青返城政策出台,杨俊决定带玉燕回成都。他向玉燕求婚,她含泪同意。玉燕的父母见他真心,不再阻拦。临行前,玉燕的父母泪流满面,父亲塞给玉燕300元,母亲又添100元,叮嘱她不适应就回来。杨俊与玉燕踏上火车,颠簸数日抵达成都。 回到成都,杨俊的母亲怒气未消,用扫帚打他,玉燕护住他,母亲最终同意婚事。玉燕勤快操持家务,用娘家的钱在荷花池市场摆摊卖傣族米线。她调制的酸辣汤底和软糯米线吸引食客,生意红火,很快租下门面,雇了帮手。杨俊在小学教书,工资微薄,两人相互扶持。 1982年,他们迎来儿子,但玉燕的农村户口无法迁入,孩子落不了户。直到1989年,在街道和亲友帮助下,户口问题解决,孩子有了城市身份。玉燕的米线店越做越大,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餐馆。她学会了成都的生活方式,也赢得了杨俊父母的认可。 如今,杨俊与玉燕步入晚年,儿子事业有成,米线店已转让。他们常回忆云南的岁月,杨俊说,若非那次马蜂蜇眼,他不会遇见玉燕。他们的故事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展现了善良与坚持的力量。玉燕的父母曾来成都生活数月,但不适应城市炎热,最终回云南。杨俊与玉燕常回去探望,带些钱物尽孝。 他们的经历让人感慨,一个偶然的事件,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从云南的农场到成都的街头,他们用行动证明,爱与真心能克服一切困难。他们的儿子继承了父母的勤劳与韧性,在城市扎根,为家庭增添了新的希望。
1974年,20岁的杨俊被马蜂蛰了眼睛,他便找到傣族大嫂借了奶水涂眼睛,大嫂却为
周平聊历史
2025-05-19 12:22:48
0
阅读:589
伟歌
把偷情被抓说的这么清新脱俗,是哪个医生建议他用奶水擦眼睛的!胡说八道!
谭老头 回复 05-20 08:44
心灵肮脏的人,你是被绿了还是咋滴?
牛牛大吉
[赞][赞][赞]
用户81xxx50
1978年的400,可真是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