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3岁的画家杨彦花4000万,娶了24岁的非洲新娘,婚后生活甜蜜美满,可7年后,杨彦突然对妻子说:“钱和孩子我都不要,我去当和尚了,”紧接着他就出家为僧。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杨彦,1958年生于青海西宁,出身普通家庭。 自小酷爱绘画,6岁便能照着《芥子园画谱》画出模样,成年后一路求学,先后拜华拓、李可染等名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杨彦靠一手传统水墨和现代融合的画风,逐步在美术圈打开名气。90年代末期到新世纪初, 他的山水、花鸟、人物、翎毛作品屡屡亮相北京、上海、南京、香港等地,拍卖价节节攀升。在国内外艺术界,杨彦是有分量的名字。 但这些年,杨彦的生活一直有个空白:家庭。早年母亲去世、父亲离世,身边没有太多亲人。 杨彦对感情一向谨慎,朋友介绍过大学老师、媒体主持人,他却总觉“对不上眼缘”。 艺术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大半辈子都在画室、展厅和世界各地奔波,衣食无忧,却难免孤独。 2008年,杨彦因一次学术交流去非洲采风,在塞拉利昂认识了比自己小29岁的留学生艾达。 艾达性格开朗,做事干脆利落,说话风趣,刚来中国时中文磕磕绊绊,但很快融入当地生活。 两人结识时,杨彦正办个人画展,艾达好奇地跟着朋友来看展。第一次见面,两人聊艺术、聊各自家乡的故事,气氛意外轻松。 杨彦很快被艾达的热情和率真吸引。 自此以后,他开始频繁往返非洲和中国之间,陪艾达回家乡、拜见亲友,也领着艾达参观中国画院、书画展。 几番接触下来,两人越走越近,感情逐渐明朗。 2011年春天,53岁的杨彦和24岁的艾达在北京办了一场极为风光的婚礼,宾客上百桌,中非友人云集。 婚礼花费高达4000万元,光是艾达的礼服和现场装饰就花掉上百万元。婚礼现场中非风格融合、热闹非凡。 杨彦的艺术圈、商界、媒体、学界朋友都到场见证。那一刻,年龄和文化的距离似乎都被幸福击碎。 婚后,杨彦专门在北京郊区购置别墅,屋里挂满两人的合影和肖像。 艾达很快生下一对龙凤胎,家庭气氛愈发热闹。杨彦用画笔为妻儿画肖像,艾达则全心抚养子女,学习中文,努力适应中国生活。 杨彦还把拍卖画作的一部分收入捐给艾达的家乡,用于修建学校和诊所。 在圈内,杨彦和艾达的结合曾被不少人当作“艺术与现实、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媒体、纪录片、社交网络都报道过他们的故事。 杨彦和艾达的婚姻,起初无疑是幸福的。家中常常宾客盈门,中外朋友前来做客,节日里还会举办“非洲派对”。 杨彦有时候觉得热闹,有时也会觉得太吵,偶尔躲进画室自个儿静一静。 夫妻俩在育儿方式上也产生过分歧。艾达习惯了非洲的放养风格,杨彦则沿袭中国传统,事事都要关照,甚至安排好孩子每天的时间表。 为此,两人争执过多次。艾达认为杨彦太严,杨彦则觉得孩子应有规矩。这些问题,他们大多用沟通解决,可难免留下隔阂。 还有饮食习惯。艾达吃不惯北方菜,杨彦便请来厨师做非洲菜肴。可时间长了,杨彦有些吃不消, 而艾达也觉得难以完全适应。生活琐事不断,虽不致于撕破脸,却让“幸福美满”四个字变得真实而复杂。 与此同时,杨彦的事业压力也不小。婚后他的画作频频拍出高价,市场对他的期望与日俱增。 有人劝他趁热打铁,多举办个展,多出新品,但杨彦却感觉到一种难以言明的疲惫。 他曾在私下和朋友聊过:“画得越多,反倒觉得自己的心安静不下来。画画本是清静事,名利闹起来后,反而乱了。” 艾达曾安慰他:“你画得再好,也要顾家。”可杨彦总觉得,内心总有种空虚挥之不去。 2016年以后,杨彦明显减少了公开露面,更多时候在家陪孩子,偶尔去外地寺庙小住。他对家人说只是放松,实际却在寻求内心的平静。 有一年春节,家里朋友聚会,有人问杨彦为何不像以往那样多办画展。 他只是淡淡一笑:“现在的心思和以前不一样了。”可具体怎么变,他没细说。 2018年初,杨彦突然对艾达说:“家产和孩子都归你,我打算出家修行。”艾达愣住了,哭着劝他不要冲动。 杨彦把房产证、银行卡、画作合同一一交给妻子:“这些都留给你们,我只想静一静。” 他把书画用品和旧衣物收拾好,连夜离开家。 临行前,他轻声跟孩子说:“爸爸出去远游,很快会回来。”可从那以后,杨彦彻底消失在家人的世界。 杨彦出家的消息,最初在圈内流传,还曾被媒体当作八卦报道。 有人以为他炒作,有人猜测他遇到经济危机。可事实上,杨彦出家以后,几乎不再与外界联系。 有同行朋友偶然在终南山、五台山等地小寺庙见过他。他已剃度为僧,法号“养一”,日常扫地抄经,过着极为清淡的日子。”
2011年,53岁的画家杨彦花4000万,娶了24岁的非洲新娘,婚后生活甜蜜美满
语林娱娱乐
2025-05-19 14:02:43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