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离家9年成三野参谋处长,回乡后竟然发现:65岁母亲已是四野干部 杨凤珠站在上海街头,灰白的头发被风吹得有点乱,手里攥着一块旧手帕,眼神却死死盯着军管会的大门。这地方刚被解放军接管,门口的士兵站得笔直,空气里还飘着点硝烟味。 她走了好几条街,脚底磨得生疼,终于找到这儿,只为了打听她那离家九年的儿子蔡群帆。杨凤珠六十多岁了,脸上的皱纹像是刻满了故事,可她挺直了背,像是不肯被岁月压垮。 她挤进军管会,门口的年轻士兵拦住她,问她找谁。杨凤珠嗓子有点哑,说她要找陈毅主任,找她儿子。士兵愣了愣,估计没见过这么倔的老太太,但还是通报了上去。不一会儿,陈毅还真出来了,穿着军装,脸上带着笑,问她啥事儿。 杨凤珠把这些年的苦一股脑儿倒出来:她男人和老大早没了,就剩她和小儿子相依为命。儿子念书争气,后来跑去参加革命,一走就是九年,杳无音讯。她说到这儿,眼睛红了,手帕攥得更紧。 陈毅听着,眉头皱了皱,问她儿子叫啥,在哪儿当兵。杨凤珠说,儿子叫蔡群帆,应该是三野的。陈毅一听,立马让人拿来三野团级干部的名册,递给杨凤珠。 她一页页翻,手抖得厉害,翻到一半,突然停下,指着“蔡群帆”三个字,声音都变了调:“就是他!这是我儿子!”陈毅凑过去一看,乐了:“这不是华野一纵的参谋处长嘛!” 杨凤珠哪想到,儿子如今这么有出息。她只记得他小时候,瘦瘦小小的,捧着书本念到半夜。她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蔡群帆也没让她失望,成绩老是拔尖。 后来上海兵荒马乱,他跟一群年轻人跑去搞抗日,学校把他开除了。杨凤珠急得不行,可蔡群帆倔得很,说要为国出力,拦都拦不住。 他先是在上海干情报工作,偷偷摸摸传递消息,后来入了党,组织让他去青浦当军事部长。没多久,他又带着队伍跑去浙东打游击,从此跟家里断了联系。 杨凤珠一个人在上海熬着,靠做手工活换点钱,日子苦得像嚼黄连。她听说儿子可能在山东,干脆收拾包袱,拖着老迈的身子去找。 路上兵匪横行,她好几次差点没命,山东没找到人,部队怕她出事,把她送去了东北。她到了那儿,没闲着,直接进了被服厂,缝军服、管仓库,干得比年轻人还利索。 东北的同志看她能干,慢慢让她管更多事儿,最后她还当上了四野的基层干部。谁能想到,一个老太太能混到这份儿上? 蔡群帆那边,也没闲着。他在浙东带着队伍,跟日军硬碰硬。日军扫荡一次,他带着人伏击一次,愣是把敌人的嚣张气焰压下去。 有回在枫桥,他带着部队清了当地土匪,占了地盘,建起抗日根据地。日军气急败坏,派了几千人来围剿,蔡群帆带着人硬扛,愣是守住了。 仗打得狠,他也升了官,当上支队大队长。后来解放战争,他又带着队伍在东南沿海牵制敌人,仗打完,他成了华野一纵的参谋处长,跟着部队回了上海,负责南边的警备。 那天,军管会里,蔡群帆接到通知,急匆匆赶来。他一进门,看到杨凤珠站在那儿,瘦得像根柴,眼睛却亮得吓人。他愣了愣,腿一软,跪在地上,抱着杨凤珠嚎啕大哭。 杨凤珠拍着他的背,泪水哗哗往下掉,手却死死抓着他的军装,像怕他又跑了。陈毅在旁边看着,笑得合不拢嘴,说这母子俩都是好样的。 蔡群帆抹了把脸,问杨凤珠这些年咋过的。她摆摆手,说没啥,就是跑去东北干了点活,现在在四野混了个小干部。 蔡群帆瞪大了眼,半天没说出话。他自个儿是三野的参谋处长,母亲却成了四野的干部,这事儿说出去,谁信啊? 没过多久,蔡群帆又得走人了。抗美援朝打起来,他被调去朝鲜,当了第二十军第六十师的参谋长。临走前,他给杨凤珠留了件军大衣,说让她别冻着。 杨凤珠没多说,只叮嘱他别逞强。蔡群帆在朝鲜打了好几年,立了不少功,后来得了大校军衔。杨凤珠留在后方,继续干她的干部活儿,组织妇女做军需物资,忙得脚不沾地。母子俩隔着千山万水,可心却没分开过。
儿子离家9年成三野参谋处长,回乡后竟然发现:65岁母亲已是四野干部 杨凤珠站在上
时光的如流
2025-05-19 16:32:5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