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笑了!”湖北一女子养家20多年,3次被丈夫起诉离婚净身出户,丈夫在孩子3岁后

子焓 2025-05-19 17:36:28

“气笑了!”湖北一女子养家20多年,3次被丈夫起诉离婚净身出户,丈夫在孩子3岁后,就常年在外,不问家事,女子照顾公婆和孩子的同时,还要挣钱养家,离婚后女子获得了前夫给予的80000元家庭劳务补偿,网友:终于有人给这位妈妈公平对待了! 2025年3月,湖北宜昌的春雨敲打着法院的玻璃窗,48岁的陈秀芳捏着泛黄的病历本,第3次走进离婚诉讼法庭。 病历上"婆婆腰椎手术护理记录""儿子初中家长会签到表"与"自己胃溃疡诊断书"重叠在一起,像极了她过去20年生活的注脚——自从丈夫王建军在儿子3岁时外出务工,她的人生就被切割成医院、学校、工厂三点一线。 1998年的媒人介绍会上,王建军的"老实可靠"让陈秀芳心动,婚后第三年儿子出生,丈夫说"去广州打工多挣点",她抱着襁褓中的孩子送他到车站:"放心吧,家里有我。" 谁也没想到,这一去便是20年。 最初还有每月500元生活费,渐渐变成"工地没结款",到后来连电话都难得打通。 她在镇上服装厂缝纽扣,凌晨5点起床给公婆熬中药,下午接孩子放学,晚上对着作业本上的"家长签字"发呆——儿子从不说想爸爸,但会把作文《我的爸爸》空在最后一页。 2018年第一次收到法院传票时,陈秀芳正在ICU外守着刚做完胃癌手术的公公,王建军的起诉理由是"夫妻感情破裂",她攥着传票问法官:"我伺候他爸妈20年,这算破裂吗?" 法庭上,丈夫的代理律师反复强调"分居满两年",却对她出示的12本护理记录、36张学费收据视若无物。 第一次判决驳回离婚,她在判决书背面写下:"原来我的付出,法律看不见。" 2022年第二次诉讼,王建军换了理由:"她性格强势,无法沟通。" 陈秀芳当庭展示了手机里的转账记录——近五年他仅转过3次钱,合计1.2万元,而她为公婆治病借的外债已达8万元,但因无法证明丈夫"遗弃家庭成员",法院以"证据不足"再次驳回。 直到2023年第三次起诉,民法典实施后的"家务劳动补偿条款"让她看到希望,她向宜昌市检察院申请监督,检察官调取了丈夫在广州的购房合同——他2015年就在番禺买了房,却从未告知家人。 2025年3月15日,宜昌市中级人民法院的判决书送达时,陈秀芳正在给婆婆按摩萎缩的双腿。 第12页的"家庭劳务补偿"条款格外醒目:"依据《民法典》第1088条,结合原告20年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及协助被告工作的事实,酌定补偿8万元。" 她摸着判决书上的红章,想起去年在法律援助中心,律师教她收集的200张超市小票、56张医院陪诊记录、17本孩子的成长手册——这些曾被她视为"日常琐事"的凭证,最终成为法律认可的"无形付出"。 王建军在上诉期内曾打来电话:"不就做个家务,至于告到检察院吗?" 陈秀芳望着墙上公公的遗像回答:"你在番禺的阳台上看风景时,我在医院走廊打地铺;你给新手机设置密码时,我在缝补儿子的校服。法律说,这些都该被看见。" 这起案件与2021年北京"全职妈妈离婚补偿案"形成历史呼应,妻子辞职照顾家庭,离婚时获5万元补偿,成为民法典实施后首份家务劳动补偿判决。 两起案件相隔三年,共同标志着司法实践对家庭劳务价值的认可从"道德呼吁"走向"法律量化"—— 1、2举证责任的突破:从"谁主张谁举证"到法院、检察院介入调查,破解了全职主妇"难以自证付出"的困境; 3、价值量化的进步:从象征性补偿到结合物价水平、劳动时长、家庭贡献综合定价,体现司法对家务劳动经济价值的尊重; 4、性别平等的注脚:两案原告均为女性,反映出传统性别分工中女性承担更多家务的现实,补偿判决是对"男主外女主内"模式的制度性纠偏。 全国妇联2023年调查显示,65%的已婚女性承担主要家务,其中32%因家务放弃职业发展,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像陈秀芳这样的女性,在灶台与职场间的艰难平衡。 法院不仅支持8万元劳务补偿,还认定被告隐瞒财产行为,在共同房产分割中对原告倾斜,实现对"婚姻过错"的双重追责。 主审法官在判后答疑中特别指出:"家务劳动不是'妻子的天职',而是家庭成员的共同责任。法律量化的不仅是劳务价值,更是对所有为家庭默默付出者的尊严守护。" 拿到补偿款的陈秀芳做的第一件事,是给儿子的大学账户转去2万元,她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分享会上展示那些泛黄的小票:"以前觉得这些是流水账,现在知道,每一张都是我的'工作证明'。" 家庭劳务不是"无私奉献"的道德命题,而是需要制度保障的法律权利,当司法开始量化家务劳动的价值,当社会不再将照料家人视为"理所当然",每个为家庭付出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尊重。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章为真实事件整理评述,无不良引导,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杭州日报

0 阅读:82
子焓

子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