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米玄戒芯片的理性讨论~
为什么「只有」小米能用台积电?
台积电流片的真实规则,从来不是单纯看制程。美国BIS对中国企业的限制标准是单颗芯片晶体管总量。2023年限额500亿颗,2024年收紧到300亿颗。手机SOC的面积通常控制在130mm²以内,即便用最新3nm工艺(密度2.2亿/mm²),晶体管总量也不会突破286亿颗。这才是小米能使用台积电的核心依据。
被制裁企业受限的真正原因,是其芯片涉及AI运算或超大计算规模。比如某厂商的服务器芯片动辄600mm²面积,即便是用7nm工艺也会突破500亿晶体管门槛。这本质上不是制程之争,而是应用场景的差异。
没基带算不算真SOC?
SOC的本质是系统级集成,并非必须包含基带。苹果A系列芯片至今外挂高通基带,但这不妨碍其成为移动芯片标杆。设计取舍取决于企业战略,通信起家的厂商天然侧重基带集成,消费电子厂商则优先强化计算性能。
基带集成需要二十年技术沉淀。从2G到5G,全球倒下的基带厂商超过20家,强如英特尔也在此折戟。小米选择先突破AP(应用处理器)是务实选择,正如OPPO哲库、谷歌Tensor芯片都采取同样路径。在AI算力爆发的当下,专注提升核心计算能力比强行捆绑基带更有现实意义。
国产芯片发展的两条腿!
中国半导体需要双轨并行,被制裁企业攻坚国产替代,正常经营企业继续参与全球竞争。用7nm国产工艺做智能手表芯片,用3nm台积电工艺做旗舰手机芯片,这才是最现实的产业分工。正如新能源汽车既有全栈自研品牌,也有整合全球供应链的品牌,这才是健康的市场生态。
极端舆论的「国产纯度论」正在伤害行业。展锐用台积电6nm工艺是国产芯片,小米用台积电3nm工艺同样是国产芯片。真正的区别在于设计能力而非代工厂选择,就像同样用台积电代工,联发科与苹果的芯片价值截然不同。
其实我觉得,评价芯片要看三个维度。设计能力(架构创新/IP整合)、制造工艺(制程选择/良率控制)和应用场景(市场定位/用户需求)。用单一标准评判本质上是反智行为。中国半导体崛起需要更多实干者,而不是在社交媒体搞「芯片原教旨主义」的键盘侠。数码资讯
天下英雄出我辈
确实恐怖如斯!小米的看家本领竟然丢了,不直接偷,要花钱去买,到了国外偷技下降了[静静吃瓜][静静吃瓜][静静吃瓜]
迷迷糊糊就走到了这个岁数
尴尬
月光下的回忆
℡手机SOC的面积通常控制在130mm²以内,即便用最新3nm工艺(密度2.2亿/mm²),晶体管总量也不会突破286亿颗℡,℡比如某厂商的服务器芯片动辄600mm²面积,即便是用7nm工艺也会突破500亿晶体管门槛℡,这两段话一对比,是不是可以认为出的芯片比较差,所以不会被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