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被转业,从高级军官降级为普通岗位,抵达沈阳的那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5-20 15:53:55

1982年,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孙玉国被转业,从高级军官降级为普通岗位,抵达沈阳的那一刻,他的心里百感交集…… 1986 年,孙玉国站在一家新工厂的办公楼前,厂区内机器轰鸣,工人们往来忙碌,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此时距离他被转业到工厂,已经过去了四年。这四年间,他辗转多个工厂任职,每到一处,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让原本效益平平的工厂焕发生机。而这份成就,对于曾经的他来说,是在军旅生涯中从未有过的体验。 1982 年,孙玉国接到转业通知时,内心充满了迷茫与不解。作为珍宝岛战斗中的英雄,又担任过沈阳军区副司令员,他从未想过自己会离开熟悉的军事领域。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他只能收拾行囊,来到沈阳当地的一家工厂,成为一名厂长。 报道第一天清晨,孙玉国早早起床,对着镜子反复整理着自己的衣领。尽管已经脱下军装,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仍未改变。从家到工厂的路不算短,坐在公交车上,他望着窗外不断后退的街景,心中满是忐忑。他害怕自己无法胜任厂长的工作,更担心工厂的员工因为自己犯过错误而对他抱有偏见。 然而,当他到达工厂时,眼前的景象出乎他的意料。工人们行色匆匆,忙着各自的工作,并没有人特意驻足打量这位新上任的厂长。他快步走向办公室,推开门,发现几名工作人员正忙着摆放桌椅。看到他进来,一位年轻的员工立刻放下手中的工具,说道:“孙厂长,您看看办公室布置得还合心意不?有什么需要调整的您尽管说。” 员工们脸上真诚的笑容,让孙玉国悬着的心放下了大半。 此后的日子里,孙玉国全身心投入到工厂的工作中。他深知自己在管理经营方面是个 “门外汉”,便每天跟着技术人员学习生产流程,向老员工请教管理经验。白天,他穿梭在车间里,仔细观察每个生产环节;晚上,办公室的灯光总是亮到深夜,他在灯下认真研读管理书籍。 渐渐地,孙玉国开始理解工厂运营的门道。他发现工厂设备陈旧影响生产效率,便积极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逐步更新设备;留意到员工积极性不高,他提出设立绩效奖励制度,将员工收入与生产效益挂钩。这些举措起初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他坚持推行,用实际成果证明了改革的正确性。工厂的产量稳步提升,员工的收入也增加了,大家看他的眼神,从最初的陌生,逐渐变成了认可与信任。 在工厂工作的这些年,孙玉国几乎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场工人活动和管理层培训。他与员工们打成一片,工人们遇到困难,也愿意找他倾诉。当看到曾经濒临困境的工厂在自己手中重新焕发生机,孙玉国内心的成就感丝毫不亚于当年在战场上取得胜利。这段经历,不仅让他找到了新的人生价值,更让他明白了,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只要脚踏实地、努力拼搏,都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资料: 《“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的最终结局》——中共长春市委党校长春市行政学院

0 阅读:3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