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厦门刑场上,怀胎八月的梁慧贞摘下手表塞给刽子手:“别打肚子,朝头开枪,”刽子手掂着金表刚要咧嘴笑,目光扫过孕妇隆起的腹部突然僵住——这个杀入不眨眼的汉子,第一次在刑场犹豫了。 一辆军用卡车驶来,后车厢里坐着几名戴手铐的囚犯。 车子停下,几名武装士兵跳下,拉开后车厢门,粗暴地拽下犯人。 梁慧贞是最后一个被拉下车的,二十六岁的年轻女子,面色苍白但神情坚定。 宽大的灰色囚服掩盖不住,已经隆起的腹部——怀胎八月的孕肚明显可见,腹中胎儿似乎感知到母亲的紧张,不安地踢动。 1905年,梁慧贞出生于广东惠州一个殷实的商人家庭。 父亲深受新思潮影响,坚持让女儿接受现代教育。 十六岁那年,梁慧贞考入广州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学校里的马列主义读书会,成为思想转变的关键,毕业后,梁慧贞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投身革命。 1929年,梁慧贞与丈夫陈其尤被党组织派往厦门。 表面上,两人是某私立学校的普通教师,实际负责建立地下党组织,联络工人、学生运动。 梁慧贞的温婉外表下,隐藏着惊人的胆识,多次在军警封锁线中穿梭,传递秘密文件。 1931年1月,梁慧贞正准备前往上海传递重要情报时,被捕。 原因是一名叛徒的出卖。当时,梁慧贞已怀孕六个月。 按照惯例,孕妇可缓期执行死刑,但厦门警备司令部,认定梁慧贞"罪行重大",执意立即处决。 审讯室内,梁慧贞面对严刑拷打,始终不透露任何组织信息。 更令审讯人员恼火的是,这名孕妇在剧痛中仍保持微笑,仿佛痛苦与自己无关。 三个月的牢狱生活,梁慧贞唯一的执念是保护腹中的孩子。 每天,她会对着肚子轻声说话,希望孩子能够活下来。 死刑前一晚,梁慧贞在牢房中写下遗书。 她没有求饶,而是表达了对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这封遗书被狱友秘密保存,后来成为重要的历史文献。 1931年6月17日清晨,梁慧贞被押往刑场,在前往刑场的卡车上,她摘下手腕上的金表——这是父亲在她十八岁生日时送的礼物,家族的传家宝。 刑场上,梁慧贞被绑在一根刑柱上。 往常,这位年轻女子总是挺直腰板,此刻却不得不弯腰,以减轻腹部的压力。 执行死刑的刽子手姓赵,是警备司令部的老手。 官方记载称其"执行过百余次死刑,从无失手"。 赵刽子手走近梁慧贞,准备蒙上黑布,就在这一刻,梁慧贞抬起被铐住的双手,将藏在手心的金表塞进刽子手手里。 "别打肚子,朝头开枪。" 这是梁慧贞说的唯一一句话,声音平静得不像赴死之人。 刽子手下意识攥紧金表,嘴角刚要上扬,目光却扫过梁慧贞隆起的腹部,突然僵住。 赵刽子手在警备司令部工作十三年,执行过一百四十七次死刑。有 而此刻,赵刽子手感到一阵从未有过的冲突。 金表沉甸甸地躺在手心,透过指缝,可以看到表盘上刻着梁家祖训:"吾心光明,天地可鉴。" 刽子手的目光,在金表和隆起的腹部之间游移。一种不自在的感觉爬上脊背。 身后的军官已经喊了"预备",此刻犹豫,可能会被视为玩忽职守。 关于刽子手最终如何抉择,历史记载有两个版本。 警备司令部的报告称:"处决迅速完成,犯人当场死亡"。 而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则称,刽子手最终举枪瞄准了,梁慧贞的头部,而非常规的心脏位置。 事实上,赵刽子手在这次处决后不久,便离开了警备司令部,转而在码头当起了工人。 没人知道他是否保留了那枚金表,也没人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在那个炎热的六月,厦门刑场上,一位怀胎八月的母亲,和一个职业刽子手之间,曾有过一次短暂但意味深长的对视。 梁慧贞的尸体,被草草掩埋在刑场附近的山坡上,关于她腹中胎儿的命运,当时的记录中没有只字片语。 不久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在那个灾难的年代,梁慧贞的故事,成为被人们低声传颂的英雄传奇。 梁慧贞死前的那句"别打肚子,朝头开枪",成为厦门一代人心中无法抹去的记忆。 那既是一位母亲保护孩子的本能,也是一名革命者面对死亡时的最后尊严。
1931年厦门刑场上,怀胎八月的梁慧贞摘下手表塞给刽子手:“别打肚子,朝头开枪,
笑对的风雨
2025-05-20 16:47: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