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巴基斯坦会贫穷、失败成这样?其实在独立初期,巴基斯坦其实有过一段相对富庶的日子。1947 年刚分家时,西巴基斯坦(现在的巴基斯坦)继承了印度河流域的灌溉系统,农业基础不错,卡拉奇作为主要港口,贸易也挺活跃。
1950-1960 年代,在阿尤布・汗的统治下,经济年均增长能达到 6% 左右,纺织业和农业都有发展,甚至被称为 “亚洲的粮仓”。那时候的巴基斯坦,在南亚次大陆也算有头有脸的角色。
可好日子没持续多久,各种问题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政治动荡开始了,从 1947 年建国到现在,巴基斯坦经历了四次军事政变,政权像走马灯似的换。每次政变后,前任的政策就被全盘推翻,发展规划根本没法持续。
比如阿尤布・汗搞的土地改革,本来想限制地主土地数量,结果地主们变着法子把土地转移到亲戚名下,改革成了摆设。布托上台后搞国有化,把工厂、银行都收归国有,结果官僚主义严重,效率低下,经济反而倒退了。
1971 年东巴基斯坦独立为孟加拉国,对巴基斯坦而言堪称一场灾难性的地缘政治地震。这场剧变使其瞬间丧失了 56% 的人口和 16% 的国土,而作为黄麻和茶叶主产区的东巴 —— 其黄麻产量曾占全球前列、出口额一度占巴基斯坦外汇收入的 80%—— 的独立,更使巴基斯坦失去了重要的经济支柱。
雪上加霜的是,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直接介入,通过第三次印巴战争(1971 年 11-12 月)实施海陆空立体封锁,切断东西巴联系,最终迫使东巴约 9.3 万驻军投降,彻底改变了南亚政治版图。这一事件不仅导致巴基斯坦经济遭受重创,更使其战略防御陷入被动,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地区格局。
和印度的长期对抗,就像块大石头压在巴基斯坦胸口。自印巴分治之日起,克什米尔问题便从未平息。印巴两国之间爆发过三次大规模战争,而小规模的摩擦更是此起彼伏,接连不断。
巴基斯坦每年军费占GDP的3.5%,2024年达100亿美元。若将这些资金用于基建和教育,情况必定大有不同。可没办法,安全压力太大,只能优先保国防。
还有自然灾害,简直成了家常便饭。除了 2022 年的大洪水,每年不是干旱就是地震,对农业和基础设施破坏极大。比如 2024 年 4 月的强降雨,又导致 63 人死亡,1370 所房屋受损。这些灾害不仅直接造成经济损失,还让农民失去生计,加剧了贫困。
不过,巴基斯坦也不是没努力过。中巴经济走廊投了 600 多亿美元,建了港口、电站、铁路,创造了 7 万个就业岗位。中国还帮着搞农业技术,推广杂交水稻,提高产量。但这些努力被内部的腐败和外部的压力抵消了不少。
比如项目资金被层层克扣,工程进度缓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附带苛刻条件,让巴基斯坦不得不牺牲民生来还债。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要发展,政治稳定是前提,经济结构得多元化,教育得跟上,还得有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
巴基斯坦的资源其实很丰富,有石油、天然气、煤炭,还有肥沃的土地,但这些优势被各种问题掩盖了。要摆脱贫困,巴基斯坦得痛下决心,解决内部腐败,减少对外部援助的依赖,把资源用在刀刃上,才能真正走上发展的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