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日本人砂原惠改名换姓化名张荣清,并谎报中国国籍,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参加抗美援朝,但不久之后他的身份暴露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个五岁的日本男孩砂原惠跟随父母来到中国东北,父亲是铁路工程人员,被日本政府安排参与“满蒙开拓团”的计划,一家人背井离乡。 他们被分配在伪满洲国境内的铁道项目,父亲白天在工地上作业,晚上带着家人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屋中。 食物紧缺,生活条件艰苦,父亲性格温和,不愿接受军国主义的思想,对中国劳工的遭遇心怀怜悯,经常偷偷把自家口粮分给那些干苦力的工人。 砂原惠小时候就在父亲的影响下,对战争与暴力产生反感,他曾目睹军人辱骂中国百姓,也见过邻里因口音不清被士兵怀疑后遭到殴打。 他记住了父亲的一句话:不能因为是日本人就做错事,要尊重每一个人,他开始对中国人产生兴趣,父亲请来当地人教他识字、讲中国历史,他认真学习,甚至背得出《论语》和《三字经》,这段经历让他在少年时期就对这片土地建立了感情。 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东北陷入混乱,砂原惠的父亲在战败前不久因肺病去世,留下妻子与几个年幼的孩子,日本政府放弃了在中国的移民,能撤回本国的只是少数人。 他们没有名额,被迫在中国漂泊,母亲带着孩子们从一处逃到另一处,最终在辽宁北镇的一个村庄定居下来。 村民看出他们是日本人,但并没有将他们赶走,乡亲送来粮食和衣物,还帮他们盖了屋子,母亲靠做针线活糊口,孩子们则帮村里人放牛、收地。 生活虽然清苦,但比起战乱时的日子,已经算是安定,土改时期,砂原惠一家被划为雇农,还分到了一块田地,砂原惠在地里劳动时,听村民讲中国的事情,看得出他们对国家的希望。 他一天天长大,觉得自己不能再只是接受帮助,也应该为这个地方做点什么,1948年,他悄悄报了名,改名张荣清,年龄也写小了几岁,自称是孤儿,成功加入了东北民主联军。 入伍后,他因口音地道、中文流利,很快被安排到侦察小队,常常深入敌后收集情报,他对地形熟悉,反应敏捷,又敢冲敢打,多次完成任务。 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他参与了多个关键节点的行动,获得表彰,还被推荐入党,他并未告诉任何人自己的真实身份,在队伍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战士。 新中国成立不久,朝鲜战争爆发,他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军,行军途中,他精神饱满,带头训练,帮助新兵适应环境,可是一封从日本寄来的信打破了平静。 部队领导接到通报,叫他前去说明情况,他没有否认,而是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讲了一遍,组织上认可他过去的付出,但根据规定,外籍人士不能参与战斗任务,他被调离战场,转入东北航校担任地勤工作。 1955年,他随家人回到日本,生活稳定下来,但心中始终难以放下中国,他在东京开了一家中日贸易公司,开始往返两国做生意。 每次来到中国,他都要去北镇那个村庄看看,他带着礼物探望当年的村民,有的已经白发苍苍,有的还能叫出他的中文名字,他蹲在老屋门前,望着熟悉的田野,久久不语。 晚年,他常对人说,自己是个日本人没错,但骨子里已经是中国人,他不喜欢战争,不想区分国界,他只记得是谁曾在最困难的时候拉了他一把。 2021年夏天,他在东京去世,享年88岁,他留下的遗言里,提到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分成两份,一半留在祖国日本,一半埋在中国土地上,他说,那里有他一生真正的归属。 砂原惠的一生,是战争与和平交错的写照,他没有做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军中将领或政界人物,只是一个在苦难中选择善良的人,他的故事,让人记住:有时候,一个人的选择,比他的出生更能决定他是谁。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资讯——老兵逝矣,传奇永存——记砂原惠先生追思会
为什么二战日本德国如此贪婪,不知道见好就收?如果德国只是拿下西欧,不要去惹英国和
【4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