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报道说,自从中美两国宣布就惩罚性关税休战90天以来,中国开往美国的集装箱船的预订量激增,导致中国港口和工厂出现交通堵塞,可能需要数周时间才能疏通。 据财联社5月15日报道,中国到美国的集装箱预订量直接暴涨277%,单周预订量从5709个标准箱猛增到21530个。这架势,连德国航运巨头赫伯罗特都坐不住了,前三天的预订量环比就涨了50%,CEO直接喊话“交易量激增已经开始”。 美国进口商这回真是拼了老命。从义乌小商品到东莞电子厂,美国客户的催货电话能把工厂老板手机打爆。有义乌商户说,关税下降的消息刚出来,朋友圈直接“炸锅”,美国老客户连夜下单30万双袜子,生产排期直接排到了下个月。更绝的是,洛杉矶港的数据显示,5月中下旬的货物进口量预计环比增长21.98%,那些原本因为高关税暂停的订单,现在全成了加急件。 最有意思的是美国媒体的态度大转弯。之前天天炒作中国工厂“强迫劳动”,现在全哑巴了。CNN这两天光顾着报道“美国零售商疯狂备货圣诞季”,连篇累牍分析怎么在90天窗口期抢运中国商品,完全忘了之前对中国工人“996”的“关切”。《纽约时报》更是直白:美国70%的玩具、95%的烟花、99%的烤面包机都依赖中国,没了“中国制造”,超市货架得空一半,独立日烟花秀都办不成。 这场“抢货大战”背后,是美国供应链的致命弱点。美国能源对外依存度97.8%,粮食自给率只有30%,连半导体原材料都得从中国进口。关税一降,美国进口商立刻原形毕露: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吉恩・塞罗卡承认,4月关税暴涨时,港口货运量暴跌35%,现在只能求着中国工厂“加足马力”。更讽刺的是,美国零售商一边催货,一边担心未来三个月的运力——达飞轮船已经宣布,6月美西航线运费要涨到6100美元/柜,比5月初翻了一倍。 中国供应链的韧性在这场考验中彻底凸显。深圳盐田港的数据显示,美线货量不仅恢复到加税之前水平,还多出了10%。浙江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负责人说得实在:“我们生产线24小时转,就是要让美国客户知道,中国工厂不仅能造,还能造得又快又好。”这种底气,连高盛都看在眼里,分析师直接预测“未来90天中国出口将创纪录”。 最打脸的是美国政客的“双标”。之前嚷嚷着“供应链去中国化”,现在沃尔玛、Target这些零售巨头全在抢中国舱位。有美国玩具商坦言:“中国工厂停工一天,美国货架就得空一层。”更滑稽的是,美国政府一边减税,一边还在搞“强迫劳动”审查,结果自己的进口商先急了:“你们倒是说说,除了中国,上哪儿找能在三个月内生产500万件圣诞装饰的工厂?” 这场关税休战,本质上是一场实力的照妖镜。中国用3.6万平方公里的义乌,就能让美国3亿消费者的圣诞树下堆满礼物;用深圳一个港口的吞吐量,就能让美国西海岸的码头工人忙到脚不沾地。当美国媒体终于放下意识形态滤镜,他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制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需品。就像《纽约时报》说的:“没有‘中国制造’的美国家庭,根本想象不出来是什么样子。” 现在最慌的反而是美国。航运公司为了应付激增的订单,不得不从欧洲航线抽调运力,结果导致全球运价连锁反应。更麻烦的是,美国进口商的“囤货潮”正在透支未来需求——高盛警告,如果三个月后关税再次上调,美国超市可能面临更严重的库存积压。而中国呢?义乌商户已经开始琢磨:“美国客户抢完这波,接下来是不是该开发中东市场了?” 这就是现实:当美国消费者离不开“中国制造”时,那些政治化的指责就显得苍白无力。正如海外网评论的:“美国人逐渐意识到,他们最依赖、最离不开的,恰恰是被他们妖魔化的中国产品。”这场关税休战,最终证明了一个真理:市场规律面前,任何政治操弄都只是螳臂当车。
《纽约时报》整版重锤印媒造谣《纽约时报》5月17日整版发文,重锤印度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