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黑龙江鲁民屯飘着鹅毛大雪,上海女知青张菊芬蜷缩在老乡家的土炕上,这个原本家境优渥的姑娘此刻正攥着被角,额头上沁出的冷汗把枕头洇湿了一大片。 接生婆端着热水盆进屋时,看见炕桌上摆着个印着外文的铁皮饼干盒,里头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张十元钞票,这在当时能顶普通工人半年工资。 (信息来源:20140717 深圳卫视——《你有一封信》寻找知青张菊芬) 2014年,深圳卫视《你有一封信》节目现场,45岁的张淑凤攥紧衣角,盯着那扇即将开启的希望之门,门后出现的不是她日思夜想的母亲,而是母亲的弟弟张文斌,这个上海男人颤抖着说:“我姐姐2006年患癌走了。”张淑凤刹那间瘫坐于地,泪水浸湿了衣襟。 1969年,年轻的上海姑娘张菊芬应征报名,乘上驶往黑龙江讷河的列车,出发前,她将自己怀孕的事情深深埋藏,与初恋情人分别之后,腹中这个始料未及的生命成为她不能诉说的心事,在零下三十度的东北农村,张菊芬挺着日渐隆起的肚子,白天跟着知青们插秧、挑粪,夜里蜷缩在土炕上,手掌轻抚着腹中微弱的胎动。 分娩之夜,寒风夹杂着雪花拍打着窗框,同队知青王中美悄悄将她带到自家侧屋,然而王中美的婆婆却挥舞扫帚将人驱赶出门:"未婚怀孕的女子,不吉利!"最后,是村支书安排张菊芬在一间荒废的马厩内生产。 伴随着新生命的啼哭,张菊芬颤抖着给女儿取名“淑凤”,却不得不面对更残酷的现实,她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这个孩子。 抚养张淑凤的农家至今难忘,1970年农历十二月初八那天,张菊芬含泪将包裹着的婴儿送来:"恳请你们收留她,让她有口饭吃,"在接下来的三年里,张菊芬总在深夜偷偷跑到村口,望着女儿房间的煤油灯发呆,直到张淑凤三岁那年,她终于鼓起勇气上门,却被养母当面骂哭:“这是我的孩子!”这一幕深深烙在张淑凤的记忆里,成为她童年最深的谜团。 八岁那年,邻居一句“上海知青生的娃”让张淑凤第一次意识到自己身世,她开始偷听知青点传来的上海话,盯着知青们晾晒的确良衬衫发呆。 成年后的张淑凤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可每到腊月初八,她总会莫名心慌,2005年,她揣着全家积蓄跑到上海,在派出所翻遍户籍档案却一无所获,直到2014年,张淑凤无意中在电视上发现了亲人寻找节目《你有一封信》,仿佛看见了一丝曙光,随即提交了节目参加申请。 节目组苦心孤诣,终于联系上了张菊芬的弟弟张文斌,然而所带来的却是一个令人肝肠寸断的消息,张菊芬已于2007年因癌症溘然长逝,那一刻,张淑凤的世界崩塌了,多年的期待瞬间化为泡影。 这事儿细究起来,张菊芬当年的遭遇,是时代与个人命运碰撞的悲剧,在那个观念保守的年代,未婚先孕的压力太大了,她为了保护自己和孩子,只能选择远走他乡,而张淑凤的寻亲之路,又何尝不是在寻找自己生命的完整。 她从怨恨到理解,这一路的转变,满是对亲情的渴望,她们母女俩,一个带着遗憾离世,一个带着遗憾继续生活,这背后反映出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普通人难以抗拒的命运无常。 于我而言,张菊芬的选择实乃无奈之选,在那个时代,她独自承受所有压力,不放弃孩子,甚是勇敢,她定然一直心系女儿,只是现实残酷,无力给予女儿更好的生活。 张淑凤呢,她的寻亲之路走得太艰辛了,等她终于理解母亲的时候,却天人永隔,这多让人痛心,这事儿也让咱们看到,时代对个人命运的影响太大了,要是在现在,张菊芬可能就不会有那么多顾虑,能光明正大地把孩子养大。 张淑凤寻亲也不会这么难,说不定早就和母亲团聚了,希望以后啊,不管啥时候,人们都能少点遗憾,家庭都能和和美美,别再让这种跨越几十年的遗憾发生了。
1970年,黑龙江鲁民屯飘着鹅毛大雪,上海女知青张菊芬蜷缩在老乡家的土炕上,这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21 14:37:1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