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毛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有关系!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开得热火朝天。这次会议可不是随便开开,任务是选出新中国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领导人,等于给即将诞生的国家定盘子。那时候全国上下都盯着这个历史大时刻,毛泽东作为共产党的领头人,威望高得没法说,基本是板上钉钉的主席人选。可结果出来,575票,差一票满票,这事儿还真有点意思。 选举这东西,说白了就是大家伙儿一块儿表个态。575票对576票,差得不多,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毛泽东的影响力那么大,缺一票还是让人觉得有点意外。周恩来当时是会议的操盘手之一,眼尖得很,立马就发现了这个小插曲。他心里估计也嘀咕,这结果会不会让人多想,毕竟新中国刚起步,啥事儿都得小心。于是他赶紧找毛泽东汇报,意思是提醒一下这个情况。没想到毛泽东压根没当回事儿,直接回了句:“代表们有权选我,也有权不选我,缺一票就缺一票,没啥关系!”这话听着简单,可细品品,透着一种不在乎个人得失的劲儿,也让人觉得他挺尊重这个选举过程。 那问题来了,到底是谁没投这一票?翻翻历史资料,答案指向了张东荪。这位老兄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名气不小。解放前他还帮着推动过北平和平解放,毛泽东都接见过他,还挺欣赏他的。可张东荪跟共产党不是一条心,他搞的是“中间路线”,想在国共两党之间找个第三条路。这想法跟中共的路线明显不对付,所以在选举的时候,他没把票投给毛泽东,倒也不算太意外。 张东荪这票没投,其实也能看出点门道。那会儿新中国刚起步,政治上还不像后来那么高度统一,多少有点多元声音。这次选举虽然是大势所趋,可毕竟还有点民主的影子在。毛泽东没去追查谁没投他,也没发脾气,反而大大方方接受了,这态度在当时真挺难得。换句话说,他不是那种非得要所有人都捧着他走的人,这点胸怀确实有点不一样。 这事儿虽说是个小插曲,可也挺能反映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的政治生态。1949年那时候,全国刚打完仗,满地疮痍,共产党能把政权稳下来,靠的可不光是枪杆子,还有人心。毛泽东和周恩来这对搭档,一个管大局,一个抓细节,把新中国从零开始搭起来。选举这575票,表面看是缺了一票,可实际上,这背后是全国上下对新政权的大力支持。 说到毛泽东,大家都知道他是湖南韶山人,1893年生的,家里是农民出身。小时候念过私塾,后来走上革命路,从国民大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一步步带着共产党打下了江山。周恩来呢,1898年出生,江苏淮安人,早年去日本留学,回来就投身革命。他脑子活、会办事儿,外交、组织一把抓,是毛泽东身边最靠谱的帮手。这俩人,一个是大刀阔斧,一个是细针密缕,新中国能站起来,他俩功劳少不了。 新中国成立后,摆在面前的活儿可不少。土地改革得搞,工业化得推,外交上还得站稳脚跟。土地改革是头等大事,把地分给农民,彻底改了农村的面貌;工业化那会儿也没啥基础,就靠着“一五计划”一点点攒家底;外交上更是硬气,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这些事儿,都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带着大家伙儿干出来的。虽然后来国家走了些弯路,可新中国头几年的成绩,真的是实打实的基础。 再往后说,1976年是个大年头。周恩来1月8号在北京去世,78岁。这位总理一辈子没歇过,为国家掏心掏肺,全国人民都惦记着他。同年9月9号,毛泽东也走了,83岁。他这一走,一个时代就画上了句号。这两位领导人的去世,让全国上下都沉甸甸的,可他们留下的东西,至今还刻在大家心里。
1937年,李德以不适应延安生活为由欲返苏联,毛主席劝他:“苏联正搞大清洗,此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