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5年,乾隆下江南,住在苏州织造的普福家。吃饭时,乾隆指着桌子上的菜说:“这几样菜不错,叫厨子来。” 下人说:“厨子要给您上没刮鳞的鱼,随侍太监不同意,厨子就打了随侍太监。” 1765年正月十七,乾隆皇帝第四次巡游江南,挑了个好日子住进了苏州织造普福的府邸。这天午膳,桌上摆满了江南特色的菜肴,乾隆吃得挺满意,随口说想见见厨子。可这厨子不是普通人,他叫张东宫,是苏州本地人,生在乾隆年间,从小就对做菜有股子痴迷劲儿。他不是那种随便糊弄的人,对食材挑得特别讲究,火候也拿捏得准,尤其是做鱼,能把江南水乡的鲜味儿发挥到顶点。 张东宫在苏州一带有点名气,普福听说了他的手艺,就把他请到府里,专门负责招待贵客的饭菜。普福知道乾隆爱吃,每次皇帝南巡都得拿出点真本事,张东宫就成了他手里的王牌。这人性格直得有点倔,对做菜有自己的原则,觉得菜不好就是对吃饭的人不尊重。这份执着,后来也成了他跟太监起冲突的导火索。 那天乾隆夸完菜,下人跑去叫张东宫,结果没把他带回来,反而带回了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消息:张东宫非要上一道没刮鳞的鱼,太监不让,两人吵着吵着就动手了。这事儿听起来挺离谱,一个厨子敢跟皇帝身边的人动手,胆子也太大了点。 事情是这样的,张东宫那天准备了一道鲫鱼菜,他觉得鲫鱼刮了鳞就没那股鲜味了,得带着鳞慢火煎煮,鱼肉才能嫩,汤才能浓。他在厨房忙活的时候,太监跑来插了一脚,说鱼带鳞不雅观,不能上桌。张东宫急了,劝了好几句,太监就是不听,眼看着锅里的鱼火候要过了,他一着急就推了太监一把。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太监是皇帝身边的人,哪受得了这气,厨房里顿时乱成一团。 下人回来一汇报,满屋子人都愣了。太监虽然不是什么大人物,但代表的是皇家的脸面,张东宫这举动简直是自找麻烦。乾隆听完皱了皱眉,估计心里也有点火,但更多是好奇,想看看这厨子到底有什么能耐,敢这么干。 乾隆让人把张东宫押上来,他倒也不慌,跪下就认错,但解释得头头是道。他说鲫鱼带鳞煮是自己的独门做法,刮了鳞鱼就不香了,那太监不懂行,非要拦着,他才失了手。乾隆听了没急着发火,反倒让他重新做一道带鳞的鲫鱼上来试试。这态度挺有意思,说明乾隆不是一味摆架子的人,对新鲜东西有兴趣,也愿意给张东宫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张东宫赶紧回厨房重做,挑了条新鲜鲫鱼,带着鳞煎好再炖汤,端上来时汤清鱼嫩,味道确实不一般。乾隆尝了一口,觉得这做法还真有点门道,就夸了他几句。张东宫这下算是过了一关,乾隆看他手艺好,又有点个性,就问他愿不愿意进宫当御厨。张东宫当然没意见,就这么跟乾隆回了北京。 张东宫进了御膳房,靠着江南菜的手艺站稳了脚跟。他做菜用心,特别擅长拿捏江南水乡的味道,乾隆很吃这一套。从那年正月十七到二十八,短短十来天,他的名字就在膳食记录里出现了27次,可见乾隆多喜欢他的菜。后来不管是在紫禁城、圆明园还是避暑山庄,张东宫都成了常驻厨师,地位越来越稳。 几年后,乾隆东巡盛京,随行厨师里他表现最突出,得了五次赏赐,比其他人都多。他的名声在宫里传开了,算是御厨里的顶尖人物。能从一个地方厨子走到这一步,不光靠手艺,还得有点真本事和运气。 张东宫这人挺有意思,一个厨子敢跟太监动手,听着像愣头青,但背后是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他不是故意挑衅,而是觉得做菜不能马虎,这种态度打动了乾隆。乾隆也不是那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能听解释,能给机会,这场风波才没变成一场祸事。 这故事还有个接地气的点,就是吃这件事儿,不管是皇帝还是老百姓,都逃不过口味的诱惑。张东宫靠一道鱼翻了身,也说明那时候的人,哪怕地位再高,对好吃的也没啥抵抗力。反过来想,太监挨那一下也不算冤,毕竟张东宫不是存心闹事,就是护着自己的锅。
1765年,乾隆下江南,住在苏州织造的普福家。吃饭时,乾隆指着桌子上的菜说:“这
瑶光映心曲
2025-05-21 21:16:4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