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83年,梁漱溟曾坦言,在他心里,中国最让他钦佩的人非毛泽东主席莫属。

霁雪寒松 2025-05-22 10:28:14

[太阳]1983年,梁漱溟曾坦言,在他心里,中国最让他钦佩的人非毛泽东主席莫属。毛主席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他的品德体现在社会的深度改造,而他的思想则开创了一个独特的体系。毛主席目光如炬,洞悉全局,智慧无人能及,仿佛能提前五十年看到社会的走向。这份胸怀,这种气度,叫人无法不心生敬仰。 土地改革让三亿农民拿到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农民们捧着土地证,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赤脚医生背着药箱,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为村民们看病。城乡的墙上刷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标语。旧社会那种压迫人的气息渐渐散去。普通人第一次觉得生活有了盼头。 人们喊他“毛爷爷”,也叫他“教员”。这些称呼里藏着最朴素的感情。很多人没读过复杂的理论,但都记得那个年代的口号:为人民服务。这个理念像一盏灯,照亮了无数人的心。今天,有些口号听起来空洞,但那个把“人民”二字放在心上的时代,却让人们格外怀念。 1938年,陕北的窑洞里,梁漱溟和毛泽东坐下来谈了六次。梁漱溟带来了自己的乡村建设想法,主张通过伦理和自治改变农村。 毛泽东则拿出了《论持久战》的草稿,讲的是如何用星星之火点燃革命。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但也有了意外的共鸣。他们都觉得,中国的问题不能靠照搬外国的办法来解决。 梁漱溟一开始并不完全认同毛泽东的路子。他觉得革命太激进,担心会破坏传统。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让他慢慢改变了想法。 他看到战士们在窑洞前种菜纺线,农民在选举会上争论得热火朝天,年轻人用陕北民歌唱出革命的故事。这片黄土地上正在长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既不模仿外国,也不复古传统。 多年后,梁漱溟站在毛泽东的铜像前,感慨万千。他称毛泽东为“中国五千年第一完人”。这个曾经和他激烈争论的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什么是“实践出真知”。梁漱溟看到鞍钢的铁水流淌,看到农村的合作医疗站开遍村庄。他明白了,毛泽东的路子不是空想,而是让传统在变革中重生。 毛泽东的思想影响远不止那个年代。今天,年轻人读《论持久战》,能从中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企业家看《矛盾论》,学会了如何抓住事情的关键。 这些书曾经被认为过时,但现在却像一把钥匙,帮人们打开认识世界的新门路。这种智慧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从中国土壤里长出来的真知灼见。 1956年,毛泽东提出要“超英赶美”。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句大话。但几十年后,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像种子一样撒在这片土地上,长成了后来的工业基础。从钢铁厂到航天基地,这些成就都源于当年的规划。 外交场上,他用“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关系的大门。这种看透格局的眼光,让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站得更稳。 普通人站在今天,回看那段历史,总会有些感慨。那些改天换地的日子,离现在并不远。很多人家里还留着老照片,照片里的人穿着朴素,脸上却有种说不出的精神气。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在延安的六次长谈中,梁漱溟与毛泽东说了些什么)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

霁雪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