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38年6月,兰封战役,在守卫兰封时,龙慕韩擅自撤离,致使该城失守,经

醉卧桃花林间 2025-05-22 17:07:14

[太阳]1938年6月,兰封战役,在守卫兰封时,龙慕韩擅自撤离,致使该城失守,经军事审判,龙慕韩被判处死刑!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抗战中,国民政府处决了多少高级将领?) 1938 年的中原大地,炮火声里藏着一桩惊天奇案,兰封城头刚熄的硝烟中,一声枪响惊破天际,黄埔一期出身的龙慕韩,为何在战局转折之际,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枪决? 更蹊跷的是,那些临阵脱逃、让战局崩盘的嫡系大员却全身而退,这场看似整肃军纪的处决背后,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国军的溃败真相,真的能用一颗将星的陨落来掩盖吗? 1938 年 6 月 17 日的武汉刑场,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龙慕韩被押赴刑场时,眼神里既有不甘,又带着对不公的愤怒,作为黄埔一期生,本应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却成了抗战中第一个被军法处决的中央军将领,判决书上 “玩忽职守、放弃兰封” 的罪名看似确凿,但熟悉兰封会战的人都清楚,这不过是块遮羞布。 战斗打响后,桂永清率部一触即溃,坐着战车脚底抹油,黄杰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眼睁睁看着日军撕开防线缺口,可这些真正导致防线崩溃的人,最后只是轻飘飘地被撤职,转头又能手握大权。 反观龙慕韩,他手下只有一个旅的兵力,在上级朝令夕改的命令里疲于奔命,面对日军重炮飞机的狂轰滥炸,孤立无援的他为了保住部队,只能选择撤离。 这场审判与其说是整肃军纪,不如说是权力场的一场表演,蒋介石既要平息战败怒火,又不想动自己的心腹,只能挑龙慕韩这样职级不高的将领开刀,龙慕韩临死前那声 “不能不讲良心”,吼出的是整个国军底层将领的绝望 —— 在这样赏罚颠倒的军队里,谁还敢真心卖命? 翻开国民政府战时军法条文,“弃守要地斩立决”“违抗军令杀无赦”,字里行间透着狠劲,可实际执行起来,这套军法却像块橡皮泥,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李服膺明明是按阎锡山命令撤退,最后却成了晋绥军战败的替罪羊;韩复榘丢了济南,看似罪有应得,背后却藏着蒋介石清除异己的盘算。 再看黄埔系将领,汤恩伯在豫湘桂会战中一溃千里,没多久又官复原职;宋希濂兵败后照样能东山再起,反观龙慕韩、酆悌这些中层军官,出了错就被立刻推上断头台,这种 “刑不上大夫,罪全归底层” 的操作,把军法变成了维护派系利益的工具。 说到底,蒋介石治下的军法体系,从来不是为了公平,对嫡系高层,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杂牌和底层军官,却挥舞着屠刀立威。 这样的双标,让国军内部人心惶惶,将领们不再琢磨怎么打胜仗,而是整天盘算着如何站队、保命,一支军队连最基本的公平都没了,又怎能指望它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兰封会战的溃败,就像一场失控的闹剧,桂永清带着部队刚打了场小胜仗,转头就被日军反扑吓破了胆,明明守着战略要地,一听炮声就慌了神,坐着战车脚底抹油,临走前轻飘飘留个字条,让龙慕韩死守 —— 这哪是下命令,分明是甩锅,黄杰那边更离谱,手握重兵却当起了 “围观群众”,任凭日军在防线撕开大口子。 再看龙慕韩,手里就一个旅的人马,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上头命令变来变去,一会儿死守,一会儿撤退,连个接应的部队都没有,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他就是铁打的也扛不住。 最后实在没办法,为了保住剩下的兄弟,只能咬着牙撤出兰封,可谁能想到,那些临阵脱逃的 “大人物” 屁事没有,反倒是他这个尽力抵抗的成了战败的 “背锅侠”,国军这场仗打成这样,根子上就是指挥乱套、人心不齐,不败才怪。 兰封会战一败涂地,蒋介石想出的 “补救办法”,直接成了更大的灾难,扒开黄河大堤那一刻,洪水奔涌而出,千万百姓的家园说没就没。 原本该打鬼子的军队,反倒成了百姓口中 “害自家的人”,这一招看似挡住了日军,实则寒了天下人的心。国民党在老百姓心里的信誉,就这么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 再说龙慕韩的死,本以为能杀鸡儆猴,结果却让其他将领看明白了一件事,在国军里头,能不能保命不是看会不会打仗,而是看站对没站对队。 底下的人不敢拼命,上头的人继续混日子,这样的军队还怎么和日军死磕,兰封会战就像个导火索,把国军内部的烂摊子彻底暴露出来,也让抗战的路变得愈发艰难。 兰封会战的硝烟早已散尽,但龙慕韩的怒吼声仿佛还在回荡,这场战役里,有临阵脱逃的闹剧,有替罪羔羊的悲歌,更有草菅人命的荒唐。 蒋介石治下的军队,表面威风凛凛,内里却早已千疮百孔,赏罚不公、派系倾轧、决策短视,这样的军队注定走不长远,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0 阅读:31
醉卧桃花林间

醉卧桃花林间

感谢关注,期待与您分享更多好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