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听到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突然撕开棉衣,取出一物件说:

提莫说热点 2025-05-23 16:03:46

1950年,正在接受改造的溥仪听到中国出兵支援朝鲜,突然撕开棉衣,取出一物件说:“这是我从紫禁城偷出来的,现在自愿交给政府。”看守拿过来一看,当下傻眼了…… 这位年深秋的抚顺战犯管理所里,一位特殊人物正经历着人生最重要的转折点。 末代皇帝溥仪得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消息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拆开贴身棉衣,取出缝藏二十六年的乾隆田黄三链印章,主动上交给了国家。 这方稀世珍宝的回归,不仅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皇家秘史,更见证着旧时代人物在新社会的重生历程。 这枚由整块田黄石雕琢而成的三联印章,堪称中国传统工艺的巅峰之作。 三条细如发丝的石链将三枚印章环环相扣,链环间没有半点粘接痕迹,最细处仅有0.3毫米,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工匠们采用抽条、掐丝、活环等十几道复杂工序,耗时两年才完成这件杰作。 三枚印章分别刻着"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文字源自《尚书》和《周易》,寄托着乾隆"居安思危""顺应天命"的治国理念。 作为乾隆晚年最钟爱的私印,这枚印章常伴他批阅奏折,连睡觉都要放在枕边。 田黄石的珍稀性更让这枚印章身价倍增,这种石材仅产于福建寿山村八平方公里的水田砂层中,自清代便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 其形成需要数百万年地下水渗透侵蚀,表面特有的萝卜丝纹和红筋,成为鉴别真伪的重要标志。 如今顶级田黄石每克价格超过20万元,而乾隆这枚三联章所用石材重达600多克,单是材质价值就逾亿元。 1924年寒冬,溥仪被冯玉祥部队逐出紫禁城时,冒着生命危险将印章缝进棉袄夹层。 此后二十六年,这枚象征皇权的珍宝伴随他辗转天津、长春、沈阳,甚至在苏联战俘营里都未被发现。 抚顺战犯管理所的管教干部回忆,溥仪初来时连鞋带都不会系,却始终紧守着这个秘密。 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场景深深触动了他,才最终决定捐出这件承载着王朝记忆的宝物。 这件国宝的回归过程颇具戏剧性,当溥仪颤抖着取出油纸包裹的印章时,在场看守都不识其价值,直到懂行的政委认出这是清宫旧藏,连夜向北京汇报。 故宫专家赶来鉴定时,发现石链活扣依旧灵活如初,在阳光下泛着熟栗般的蜜蜡光泽,确认这正是流失多年的乾隆御宝。 组织得知后特别批示:"要妥善保管,更要妥善教育。"1 952年,这枚印章随慰问团赴朝鲜前线展出,战士们看到"溥仪捐赠"的说明牌时感慨万千。 对溥仪而言,这次捐赠标志着与旧时代的彻底决裂。 在管理所的日子里,他学会了种菜、补衣,甚至登台表演活报剧。 1959年获得特赦后,这位曾经的皇帝成为植物园园丁,后来在全国政协从事文史工作。 1961年会面时,组织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他改善生活,叮嘱他"要好好为人民服务"。 溥仪在自传中写道:"交出印章那刻,我才真正卸下了爱新觉罗的枷锁。" 如今,这件承载着两个时代记忆的田黄三链章,静静陈列在故宫博物院珍宝馆。 三枚印章上的文字穿越时空对话,"惟精惟一"的治国警醒,"乐天知命"的哲学智慧,与"乾隆宸翰"的帝王印记,共同诉说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传承。 每天数以万计的参观者隔着玻璃驻足凝视,不仅为精妙工艺赞叹,更为那个特殊年代里个人与国家的命运交响而深思。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清乾隆帝田黄三联玺"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溥仪逃亡时将它缝在棉衣26年不离身》

0 阅读:326

猜你喜欢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