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根据史实所绘,画中男子原型是马泽迎将军,而背上的孩子则是他在长征途中收养的孩子,名叫马勇毅。马泽迎背着这孩子走完了长征,后来,他还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给了马勇毅,谱写了近代史上有名的“儿女成婚”的佳话。 1935年深秋的贵州山区飘着细雨,红军队伍踩着泥泞往北行进。 马泽迎的军装早被雨水浸透,这位二十出头的江西汉子背着行军锅,腰间别着两颗手榴弹,忽然被几个穿绣花裙的苗族妇女拦住了去路。 女人们指着山坳方向不停比划,见对方听不懂苗语急得直跺脚,最后拽着他往荆棘丛里钻。 茅草棚里躺着个浑身是血的红军战士,怀里抱着个两岁多的男孩。 伤员胸口的绷带渗着黑血,看到马泽迎的八角帽时眼睛突然发亮,喉咙里发出嘶嘶的喘气声。 朱德总司令闻讯赶来时,战士已经说不出完整句子,手指在孩子和马泽迎之间来回晃动,最后攥着儿子的襁褓咽了气。 马泽迎解开军装把孩子裹进怀里,发现小娃娃瘦得跟猫崽子似的,尿布早就板结成硬块。 炊事班长偷偷塞给他半块青稥饼,他嚼成糊糊用竹片喂进孩子嘴里,结果全顺着嘴角流了出来。 夜里宿营时,他学着老家嫂子哄孩子的样子,把饼子含在嘴里化成米汤,这才让饿了三天的娃娃喝上口热乎的。 队伍翻越夹金山那天,马泽迎用绑腿把娃捆在背上。 雪粒子打得人脸生疼,他棉袄里的棉花全掏出来给孩子絮了件袄子,自己穿着单衣直打摆子。 炊事班的铁锅结着冰碴,他就把铁锅扣在胸前,借着体温给孩子取暖。 等走到延安时,他背上的脓疮已经烂得能看见骨头,怀里的小家伙倒养出了红扑扑的脸蛋。 在陕北的窑洞里,留着齐耳短发的郭志勇第一次见到这对父子。 女文工团员看见马泽迎用刺刀削木头玩具,用子弹壳改的奶瓶喂孩子喝羊奶,眼眶子当场就红了。 两年后他们结婚时,朱德送来块红布当贺礼,郭志勇把它裁成两件小褂,给亲闺女和养子一人一件。 马勇毅七岁那年,跟着部队转移的马泽迎在玉米地里捡到个弃婴。 他抱着哇哇哭的女婴回家,郭志勇二话不说解开衣襟给孩子喂奶。 马勇毅趴在小木床边看妹妹,突然说:"等她长大我娶她当媳妇。"大人们当童言无忌,谁料二十年后,这对兄妹真在八一建军节那天领了结婚证。 婚礼当天来了不少老战友,马泽迎举着搪瓷缸子敬酒,说起当年长征路上背孩子的往事,满屋子将星闪烁的老头子们哭得稀里哗啦。 马勇毅的新娘挽着哥哥——现在该叫丈夫了——的胳膊,把父亲珍藏多年的烈士遗书别在婚纱上,泛黄的纸片写着"托孤"两个歪扭的血字。 2021年清明节,九十岁的马勇毅在儿女搀扶下回到贵州。 当年父亲牺牲的茅草棚早没了踪影,他在山脚下种了棵柏树,把全家福埋进树根。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组跟拍时,老人摸着树干说:"当年要没那口米汤,我这把老骨头早埋在雪山垭口了。" 2023年夏天,军事博物馆开设"长征中的特殊战友"主题展,马泽迎的行军锅和那件小棉袄摆在展柜正中。 解说员每次讲到"锅盔喂婴"的故事,总会有年轻父母抱着孩子驻足。 抖音上有位老兵后代把故事编成快板,点赞最高的评论写着:"这哪是养父子,分明是革命人拿命续的香火。"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马泽迎:背着"儿子"走完长征的炊事员》 央视军事频道《国家记忆:长征路上的特殊战友》 北京卫视《档案》栏目2021年4月5日特别节目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2023年展览资料 《解放军报》2022年8月1日《红色家风代代传》专题报道
1983年,时任总政主任余秋里中将回乡探亲,弟弟却不愿相见。村长亲自去请也不行,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