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干1日不出校,我们便1日不上课,”校长张干看后大怒,愤怒之下要直接开除毛主席在内的17位学生,晚年张干校长无米下锅时,毛主席却让人送去了50万元旧币和1200斤救急米。 在1913年的春天,20岁的毛主席报考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阅卷老师在看到他的文章后拍案叫绝,“这样的文章我辈几个中能写出来。” 考试结果出来后,毛主席果然位列榜首,他就这样入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大学。 可就在一九一四年春天,湖南省立师范第四大学并入了湖南省立师范第一大学。 所以,虽然已经在湖南省里第四师范大学上了半年学了,可是在进入省立第一师范后,又要重新成为一级生。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大学的学生被编入了一年级的五个班级,而毛主席则被分到了八班,自此开始了自己长达5年半的师范学生生涯。 多上半年学,意味着多交半年钱。 恰好,在1915年,湖南省议会又颁布了一项新规定,每年都招多增收10元的学杂费,这于当时的学员而言,可谓晴天霹雳。本就穷困的家境,更加雪上加霜。 大家苦不堪言,可就在此时有学生透露这一项规定是张干校长向省议会提出的。这下学生们彻底炸开了锅,发动了“驱张运动”,学生们散发传单,斥责张干不忠不孝不仁不悌。 毛主席看到传单后摇了摇头说“我们是反对张干当校长,而不是反对张干当家长。 不让他当校长,就要斥责他学办的不好。”所以毛主席便重新写了一篇文章,斥责张干对上媚迎,对下专横,办学无方,延误青年。 学生们的罢课风波越来越大,更是发出了“张干一日不离校,我们便一日不上课的口号。”督学前去调查此事,可是依然无法平息学生们的愤怒,只能无奈宣布“那下学期就不让张干来了。” 张干这下彻底火了,他要追究事情的主要发动者,追究带头学生,看到这一篇气势磅礴,自出机杼,谴责他办学无方的文章后,他几乎一眼认出这是毛主席所写,一气之下便要将毛主席在内的17位带头学生全部开除。 杨昌济先生称毛主席是当代英才,并跟徐特立等教师,仗义直言,据理力争,并召开了教职工大会,给张干施压,这才保住了毛主席。 可就在重庆谈判前,张干却给昔日的学生毛泽东写出一封信,让他“应召赴渝”,应召2字,极具玩味,似乎将蒋介石抬到了皇帝的位置。 时间到了1950年,此时的张干因为有着40年的任教生涯,积攒了部分积蓄,买了一份田产,直接被划成了地主。此时的张干已经66岁了,在当时的压力下,他的身体逐渐变差,生活也越发的苦不堪言,一代教书育人的先生,润物细无声的老师。却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1950年10月份,毛主席也从周世钊那里听闻了张干的情况,致函湖南省主席,拟请省政府每月给予张干粮米补贴,供其养老。 1200斤救急粮和500万元的旧币,就这样被送到了张干家中。 齐桓公不计较管仲昔日的射箭之仇,晋文公不计较太监两次的抓捕之仇,韩信不计较胯下之辱,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成大事者,也必有着宰相肚里能乘船的胸怀。 毛主席也没有计较昔日张干要将他开除的往事,而是从客观角度给予对方评价,称对方一生教书,从未干过坏事,是一个兢兢业业的教书匠。 在见到羞愧满面的张干时,谈及往事,毛主席也只称“是自己过去太过于激进了些。” 张干感激万分,羞愧难言,深夜不寐,给毛主席写去一封信。结果,在第二天,张干就收到了回信。 毛主席日理万机,却关心自己的生活,还于百忙中给自己写信。收到信后的张干是欢欣鼓舞的,虽然曾经有着开除毛主席的往事,可是对于自己教出的学生能成为一代伟人,他是极其骄傲的。 在六十年代初,人民生活都较为困难,张干的生活也陷入困境,而且身体每况日下,患了重病,毛主席便托省委主席给张干带去2000元。 1963年时,张干主动再次给毛主席写出了一封求助信,他已经重病缠身,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只能缠绵于病榻之上,身边却无人照料,他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在晚年陪自己度过最后一段时光。 所以他请求毛主席能帮助自己的女儿返湘工作。 毛主席收到信后也十分珍惜,就给周世钊写了一封信,让对方全权处理此事。 在1967年张干去世了,周世钊主持了他的追悼会,在会上讲述了毛主席对这一位校长的客观评价和深切关怀。
这大概是最绝望的死法了!重庆某学院一20岁大学生在上完体育课归还器材时不慎踩空坠
【247评论】【1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