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爸带回的公文包

凡波说国际 2023-10-24 11:24:00

夏日,堂姐小慧通过微信发来几帧老式军用公文包的照片。她说,这是的一个甲子前的礼物,是我的老爸、她的三大爷送的老物件。

光阴荏苒,n年前的尘封往事,好似有了轮廓。

往事随风,往事斑斓……

(一)

遥想当年,老爸于1946年毅然加入林罗首长麾下的东北民主联军,脑袋瓜子别在裤腰沿子上风风火火闹革命,一往无前杀敌人。

辽沈战役后,他随四野大军急匆匆赶着进关参加平津战役,之后又一路南下,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

我们一说到“老革命”时有句老话:“解放战争扛过枪,抗美援朝渡过江。”这是老爸当年戎马倥偬的真实写照。

1951年4月,老爸又随大部队跨过鸭绿江。在志愿军后勤的基地、兵站医院,他相继担任供给员、供管股长等职,一直是做战地勤务保障工作。

直到1953年11月,也就是板门店签字之后,由于任务转换,老爸又相继调到志愿军后勤分部两个大站的政治处,担任政治教员和助理员。

因为有高小文化程度,老爸尽管也是贫农出身,但是在当时苦出身占绝大多数的部队里,也算是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了,所以他战时一直被留在后勤一线保障单位的机关工作。

(二)

打仗,一定意义上是打后勤保障。志愿军因为没有空中优势,保障难以跟进,供应线时断时续,维系艰难。

作为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官,李奇微初入朝鲜半岛不久,发现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我军发起的攻势往往到了一星期的时限,就难以为继,原因就在于补给跟不上,而轻步兵携带的粮食只够六七天。

这个李奇微比起狂妄自大的麦克阿瑟,更务实,也更狠辣。他针对志愿军的“礼拜攻势”,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臭名昭著的“磁性攻势”,一度令我军比较头疼,补给也更趋艰难。

上甘岭战役,我15军紧急筹集了8万斤苹果,5万斤馒头等,组织向前沿坑道输送,但由于敌机、炮火严密封锁,我火线运输人员伤亡达50%以上,致使前送物资、饮水难乎其难。

15军军长秦基伟甚至放言:“谁能往坑道里送一个苹果,我就给谁记二等功!”

影片《上甘岭》中有一个情节,令人过目难忘。送进前沿六连坑道的苹果仅有一枚,手手相传了一圈,也没人舍得吃一口……

(三)

在志愿军的滚滚洪流中,一个人的作用往往比较有限。但是,不汇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正因为这个洪流中每一滴水都没有保留的发挥作用,它才壮阔,才宏大,才一路高歌,势不可挡。

老爸与不少的抗美援朝老兵一样,低调、深沉,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极少听到他讲说这些经历。

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前一段日子,我翻阅早已泛黄的老爸的档案(那是老爸辞世、原单位撤销后,大姐特意找回来的),发现许多战争年代关于老爸事迹、轨迹的记录,其中一段夹杂着繁体字的文字,格外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一段老爸所在的志愿军后勤二分部十九大站政治处,在全军首次大授衔前夕,给老爸所做的军衔鉴定中的一段话,原文摘录如下:

“入朝以来,工作热情负责,五次战役情况紧张,任务急迫,敌炮直接封锁驻地,思想未有动摇,并能冷静沉着,组织部队稳定情绪,率领部队指挥大车,将供管股的账目物资及药房的贵重药品器材,全部抢出未受损失。”

这是在抗美援朝5次战役时,志愿军后勤战时保障的一个鲜活场景,也是老爸在供管股长任上,组织干部战士顶着敌军炮火威胁,抢运战场保障物资、避免供给物品受损的生动写照。

有了这样的记录,老爸在抗美援朝保障一线奋不顾身的搏战形象,才在我的心目中由抽象转而丰满起来。

(四)

还是来说说这个公文包。

我们研判,它的出处应该是老爸担任供管股长或者是文化教员那个时段,根据职务和业务工作需要配发的吧。

细细端详这个军用牛皮公文包,外表褐色皮制,上有金属碰锁和标签库,醒目的脸盖处有一颗五星的隐暗纹路。

尽管因为年代久远有点氧化而致有些暗黑与残破,但是,因为其坚韧、厚实的纯牛皮质地,虽然历经七十多个春秋,而且也曾有所使用,但是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走形与破败。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我军战争年代的团营连首长扎着武装带,右边挎着短枪,左边背一个牛皮公文包,威武雄壮,英气勃勃。

比如说,上图电视剧《亮剑》中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新一团团长丁伟,就是标准的交叉搭配:右边挎着短枪,左边背个公文包。

想来,老爸穿着军装再背上这个军用公文包,也一定又帅又飒!

1955年国庆前夕,我军首次实施军衔制,老爸在志愿军后勤的大站政治机关获得了上尉军衔。

(五)

至于公文包的去处,据小慧姐在微信里给我介绍说:

我问过我妈了,她说当年我三大爷从朝鲜回来,转业到哈尔滨农业大学,不久793(军工厂)建厂,三大爷知道了就想调回长春。

刚调回长春时没有地方住,暂时住在我家里的,那时我家住在一教小二楼,不知道你有印象没有。住了一段时间后,793给房子了,搬家前你爸爸就把这个包包给我爸爸了。

她还说:

我爸爸一直都很看好、很珍惜这个包包,后来家里几次拆迁,我爸爸身体也不太好了,就把它交给我保存,并要我好好保存,说很有纪念意义……

梳理小慧姐的这些叙述,基本上可以印证我们的判断:

老爸抗美援朝回来,经过一段短暂停留就回到长春。因为已经转业,没有机会获得军用公文包,而之前的6年时间老爸一直在志愿军,在抗美援朝军中,所以我们研判它系部队所发,而且得自朝鲜战场。

此外,小慧姐的叙述也使我想到了一些往事。

小时候,周日时老爸时常领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去长春市南关的大爷家串亲戚,也不时地碰到老叔带着小慧姐他们。

大爷家是一个大家庭,全家11口人,加上晚一辈儿的,足有20多口人,如果再加上我们家和老叔家,会达到30来人。

那时候吃起饭来可真是大场面,炕上一桌,地上一桌,有时院子里还有一两桌,欢声笑语,觥筹交错,十分的热闹。

说起来,大爷、老爸和老叔兄弟三人,一个是大车店主,一个在军工企业的搞教育,一个在大学从事管理,风风雨雨几十年,同在一城,各居一隅,兄友弟恭,亲情常聚,酒壶不空,真是令人羡慕不已啊!

当然,军用公文包的往事,也是一段兄弟佳话。

(六)

人生的路总体看是有迹可寻的,但偶然性又使其平添了几许变数和故事。

苏东坡曾经在诗中感慨: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

鸿飞那复计东西。

这个军用牛皮公文包,是老爸、是前辈留给我们的历经战火硝烟的念物,更是一件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又见黄叶落,不见故人来。

在纪念志愿军出国作战七十三周年的日子里,在缅怀老爸辞世26周年的日子里,又值重阳节,追忆前尘往事,更增敬仰之意,平添思念之情。

值此,谨以这篇菲薄小文向志愿军也向老爸致敬!

也谢谢慧姐并老叔一家!

0 阅读:31

凡波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