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堂号讲解(全文)

林氏百科 2023-11-23 12:02:14

姓氏名门望族多数都拥有自己的堂号。堂号的本意是悬挂在厅堂之上的牌匾,每逢节日便用来彰显身份和富贵。如“三让堂(吴姓)”、“颍川堂(陈姓)”。这些堂号一可以牢记祖先的郡望,二可以彰显祖宗功德。

初始堂号大多以地名为主,主要用于记住自己祖先源地。如李氏发祥于陕西之陇西县,以“陇西”为堂号,张姓起源于河北邢台清河县,以“清河”为堂号。后来,随着姓氏的分支衍派,每个分支具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前人依各自家族的文化内涵自立堂号,于是就有了总堂号和分堂号。这就是“堂号”是由来。

以下简介林氏的部分堂号之由来。

西河堂:林氏得姓始祖林坚公,是殷商之臣比干之子。比干被暴君纣王剖心杀死。比干正妃夫人陈氏(一说:妫氏)方孕三月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生男名泉。周武王即位,旌表忠烈,征其后裔得泉,因泉生于长林山,故赐姓林,改名坚。考河南淇水,地处古黄河之西,世称西河,故林氏郡望为西河堂。林姓第二代祖先林坚被周武王封为博陵候,至子孙林载又赐爵为博陵公,以他出生地一带作为食邑,子孙得以世代享有这一爵位。后来,人们习惯称林姓为“西河堂”名源此。春秋时期,林姓后人由于官职调迁与避战乱隐居等原因,散居于周(今陕西、河南一带)、鲁、齐、卫等地,进而不断衍派出分支。

问礼堂:始于林放,林放公是孔子门第。周景王时莅临孔子学堂问礼时,放公大哉斯言有礼之本。景王赞曰:“礼之有本,子能启问,大哉斯言,光昭明训,德辉泰山,诬祭奠奋,崇兹祀典,千秋令闻”。林放,问礼于孔子,事见《论语》,封其大夫。公与姚芋氏合葬河南省开封府东岩山,公为先贤名列孔圣同享千秋,所以林氏堂号为问礼堂之故。

九龙堂、十德堂:以望而堂。是林坚的裔孙林皋在赵国任国相,德高望重,权倾一时。他定居于赵国境内的九门(今河北藁城之西北),娶妻胡氏,生有九子,依次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韶,受家风影响,也各有才能,被当时人称为“九龙”,他的家族被世称为“九龙堂”。加上林皋,父子十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被称为“十德堂”。九子皆有大夫官职,赵国人称之为“九龙”。林皋也被誉为“九龙之父”,其门第被赞颂为“十德之门”。因赵国君王器量狭小,对此十分嫉妒,叫人“择其木皋繁者伐之”。林皋知道面临杀身之祸,赶紧率全家老少逃往白云山避难。赵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叹,他说:“贤哉林皋父子也!”

济南堂:以望立堂。赵国灭亡之后,原居于赵国九门的“九龙堂”部分林姓望族,迁徙到齐郡邹县(址在今山东省境内)。至西汉之初,分邹县之地置济南郡,故后来统称“济南林氏”。其居住中心在今山东省章丘市龙山镇古平陵城。这一名门望族以“济南堂”为堂号,以“济美衣冠承恩宠,南郡吕格世泽长”为堂联。因此,“济南”成为继“西河”之后林姓的第二个重要的发祥地。林坚的裔孙林尊,在汉宣帝时代官至太子太傅,成为“济南林姓望族”的开基始祖。后来衍分众多支派:广陵林姓、郯城林姓、平原林姓、下邳林姓、晋安林姓、寿州林姓、光州林姓、三原林姓、陇西林姓和九牧林姓、阙下林姓、游洋林姓等都以林尊为先祖。

下邳堂:以郡为堂。林坚的裔孙林礼,在晋怀帝永嘉元年(公元307)任职中郎主簿,后升为太子太傅,由世居地济南郡迁入徐州,遂成为徐州林姓望族之始祖。林礼之子林颖,在晋愍帝建兴三年(315),由徐州别驾升任黄门侍郎,随司马睿渡江南巡。西晋末年,中原动荡,西晋黄门侍郎林颖不得不离开故土先寓居徐州,后定居下邳。林颖的长子林懋,在晋愍帝执政时期曾任通宜散骑常侍、殿中侍御史和侍卫将军等职,后出任下邳郡(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及邳州市)太守。现今所见的林姓家谱,一般称林懋为“下邳林”始祖。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后来传到第八世林国敏出任台州刺史而成为浙江台州、温州林姓的开基祖。林懋有六个儿子,都当了大官,地位显贵,时人称之“六龙”。

晋安堂:以望立堂。晋安林氏始于林颖的次子林禄,在西晋王朝中历任安东琅琊王府参军、给事中、黄门侍郎等职,随司马睿南渡。司马睿建立了东晋王朝。林禄颇受重用,历任招远将军、散骑常侍、合浦太守和晋安太守等职。东晋明帝太宁三年(325)林禄举家入闽,出任晋安郡(今福建福州)太守,为林姓入闽第一人,定居于晋安(郡治在今泉州泉港)。林禄的子孙迁居侯官、福唐、长乐、连江、温陵、南安、清溪、德化、惠安、龙溪、漳浦、莆田等地。后因人丁繁衍兴旺,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台湾、海外等各地,无愧林氏第一旺族,据称闽林裔孙今已发展到一千万人以上。唐九牧林、阙下林及其后的宋九牧皆出自晋安衍派。

柴林宗族乃晋安林之分支。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隋大业十二年(616),晋安十二世林士弘为隋末农民起义领袖。起义军大败隋军,声威大震。次年(617)移军虔州(今江西赣州)建国楚,称楚帝,建元太平,雄踞六年。武德五年(622),被灭于唐。其后裔为避杀戮易林为柴,经闽西上杭白水寨、浙江武林(今杭州武林区),北上河北邢台,传至林士弘十世孙柴守礼,其妹嫁五代后周太祖郭威为皇后。皇后无嗣,立守礼之子柴荣为帝,史称“五代第一君”周世宗。世宗病故,幼子柴宗训即位为周恭帝。显德七年(960)正月,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柴家寡妇孤儿“禅让”,降宗训为郑王,发配于湖北房州。宋开宝六年(973),柴宗训以去世出殡为由,生谋避祸,金蝉脱壳,举家逃出房州,流于福州济南山复为林氏,改名为“判官”,承先祖“济南”堂号,回归本祖。开宝八年(975),南唐灭亡,地属南唐管辖的福州之地被宋兵占领。宗训皇族为避祸再次逃难,途经南平、宁化,约公元980年举族隐居于长汀河田、濯田,殁葬于长汀濯田“皇封山(今黄峰山)”。其后裔于汀武杭蕃衍成巨族。

九牧堂:以人盛为堂号。唐朝时,闽林始祖林禄十六世孙林披,字茂彦,家于莆田。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明经及第,饱览六经史册,健笔纵横,品质清洁,宠辱不惊,官至太子詹事;授太子太傅,由北螺迁居澄渚乌石(今析出属西天尾镇龙山村)。他先后娶妻3人,郑氏、陈氏和朱氏,生九个儿子皆为刺史:林苇(端州刺史)、林藻(江陵刺史)、林著(横州刺史)、林荐(韶州刺史)、林晔(通州刺史)、林蕴(邵州刺史)、林蒙(循州刺史)、林迈(雷州刺史)、林蔇(福唐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牧,故林披后裔称为“九牧林”。

孝瑞堂:又称“双阙堂”。始于闽林始祖林禄的十八世孙林攒。林攒早年任福唐县尉(今福建福清)。贞元元年(785),母亲在莆田病重。林攒得知,急忙赶回,未到家母亲便已去世。他悲痛欲绝,回家后扶尸痛哭,几次昏死过去,四五天也不进食物。母亲下葬之后,他在墓旁搭一座茅屋住下,亲自搬运土块、石头,为母亲的墓葬添土筑石。林攒之孝,感动了苍天和生灵,以至有甘露三次降临到墓旁的松柏之上,有白鸟两次飞来盘旋空中。事情传到朝廷,唐德宗专门下诏旌表他的门闾,并在宅第前立下双阙。他的家族免除徭役。家乡以此为荣,把他的家族称为义门,所居地称为孝里,所在的林姓支派,称为阙下林,后裔以“孝瑞”为堂号。

0 阅读:15

林氏百科

简介:人生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苦作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