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野干部任命,参谋长李达未签字,刘伯承:没有李达同意,就不准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5-11 06:47:42

1949年,全国即将解放之前,二野司令刘伯承正在思考着下一步的作战计划。

一名工作人员敲了敲门,递上了一份文件说,这是新的干部任命文件,请刘总签字。

刘伯承戴上眼镜,仔细审阅了一番,“啪”地把报告扔在了桌子上。

刘伯承面带愠色的质问:规矩都忘了吗?接着表示,这个字他不能签。

原来,刘伯承不是对这份任命书有疑义,而是上面没有参谋长李达的签字。

在当时,军内的人事任命,是可以不经过参谋长的。

那么,刘伯承为何对李达如此重视?李达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

军中“活菩萨”,“足智多谋的参谋长”

李达戎马一生,40年的时间都在从事参谋一职。

新中国十大元帅中,李达辅佐过四位:贺龙、刘伯承、陈毅、彭德怀。

每个人提起李达,都是赞不绝口。

其中,李达辅佐刘伯承的时间最长,两人的感情也最为深厚。

1938年即全面抗战开始一年后,李达调任八路军129师任参谋长,自此成为刘邓的得力助手。

他们三人同心戮力,不知一起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见证了新中国成立。

1942年5月,以第一军司令官岩松义雄为首的日本侵略者,调集25000人马,对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发起大规模“扫荡”。

日寇采用“铁桶战术”,企图将驻扎在辽县(左权县 的八路军总部以及驻涉县的129师师部一网打尽。

他们在全军出动前,还专门派了两支“挺进队”,化装成八路军,带着朱德、彭德怀、左权、罗瑞卿、刘伯承、李达等主要领导的照片和简历,悄悄潜伏,并伺机暗杀。

李达作为129师参谋长,消息极为灵通。日寇刚一出发,他便得到了消息,并向刘伯承汇报。

在李达的建议下,刘伯承制定了“行无定路,居无定所”的应付原则。

当月22日,李达随刘伯承师长率领师部直属队从会里村转移到了固新。

刘伯承随即向各部队下达了反“扫荡”作战命令,命令刚刚颁布,李达就接到消息,称鬼子的“挺进队”已经扑到了会里村,正往固新追去。

在李达的建议下,刘伯承率领师部,转移到了合漳。

进入6月,穷凶极恶的日寇,又发起了对129师师部的围攻。

李达在研判敌情后,向刘伯承提出,师部分头行动的建议。

李达认为,可以将师部分为两个梯队,以此来减少被敌人合围的可能性。

刘伯承将指挥所作为第一梯队;师部的其他人员和后勤部门、边区政府等人员组成后梯队。

刘伯承、李达在前梯队;而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太行区党委书记李雪峰、129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卓琳等人,在后梯队。

刘帅:李达,你又救了我一条命!

6月9日黄昏,李达随刘伯承,在树丛的掩护下,从距离敌人仅数十米的山间小路上安全 突围。

可是,他们迟迟没有发现后梯队的踪迹。

李达登上山头,拿起望远镜向下眺望,发现下面几个村庄,有被敌人焚烧的痕迹。耳边,还不时传来犬吠声与枪声。

李达预感,敌人很快就会追上来,他向刘伯承建议道:“师长,敌人离我们很近,你赶快离开这儿吧。”

“杨秀峰、李雪峰,那么多人没跟上来,万一出了问题,我怎么向党交代呀!”刘伯承面色凝重地说。

李达只好派手下一名姓尉的参谋,重新返回包围圈,寻找第二梯队。

可是,直到夜里11点,也没见尉参谋他们回来。后来,李达才知道,尉参谋一行,壮烈牺牲了。

多待一分钟,就多一分危险。眼瞅着敌人越来越近,可刘伯承就是不起身。

李达急坏了,他布置警卫部队控制了附近的几个山头和交通要道,让战士们上好刺刀,捆好排子手榴弹,以防不测。

接着,李达又劝刘伯承:“请您和前梯队先走,我带一个排去找后梯队吧!”

“不行!”刘伯承抬起头:“这太危险了!找不到他们怎么办?”

“我们可以打游击嘛!”不等刘伯承答应,李达翻身上马,带着一个排就钻回了敌人的包围圈。

果然不出刘伯承所料,后梯队陷入了日寇的合围之中,难以脱身。

李达沉着部署,在新二团二营的增援下,硬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将后梯队救了出来。

6月11日10点,李达终于带着后梯队,与刘伯承汇合。

战场上,这样惊心动魄的时刻,不胜枚举。

“李达,你又救我一条命啊!”1947年,刘伯承握着李达的手,激动地说。

此时抗战早已结束,我们的主要敌人,从日本侵略者,变成了国民党反动派。

129师也升格为晋冀鲁豫野战军,刘伯承是司令,给他当助手的参谋长依旧是李达。

李达作为参谋长,保护刘邓首长的安全,也是他的工作范畴。

因此,每到一个地方,李达都会先安排司令员、政委的住处保证绝对安全。

当时,部队刚刚安营扎寨,刘伯承正在指挥部里看地图。

由于眼睛不好,刘伯承看得很吃力,也很专注,把外边的事情完全抛到了脑后。

忽然,天空中传来轰隆巨响。

李达定睛一看,是国民党的飞机。

他有条不紊的观察着飞机的动向,发现敌机要对我军阵地进行轰炸。

李达急急忙忙的跑到指挥部,不由分说的架起刘伯承就走,一直到防控掩体才停下。

此时,敌机的炸弹也丢了下来。爆炸之后,火光四射,指挥所被夷为平地。

所以,刘伯承才会说,李达又救了他一命。

邓公:李达这一手,真是了不起!

李达作为参谋长,文武兼备是基本素养。

先说文,李达心思细腻,记忆过人,被刘邓誉为“活地图”。

抗战期间,李达在长期转战中,对我国2000多个地名,熟能成诵,对所在战略区的地形更是了如指掌。

邓公曾褒奖道:“129师能在华北坚持下来,是因为我们有一个比日军更精干的参谋班子。”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之际,李达这个“活地图”更是发挥了巨大作用。

某次,夜间转移行动中,为刘邓首长带路的警卫团前卫,因不熟悉地形,一连三次都带错了路。

好在,李达即使将其纠正,让大军摆脱了险境。

邓公感慨道:“ 李达就是一幅活地图,他这一手真了不起。”

在大别山坚持斗争的那些日子里,李达夙兴夜寐坚守在电台旁和作战室,随时了解周围战场瞬息万变的情况。

为刘邓首长的决策提供最正确的信息并参与作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大家都说:“李参谋长是抱着电话机睡觉的!是野战军司令部中休息最少的一个。”

淮海战役中,李达更是功不可没。

陈毅曾说:“淮海战役是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而李达是小推车的组织者。

大战之前,李达建议充分动员群众的积极性,掀起了“支前”热潮。

战役开起后,李达大胆提出“夺取(安徽)宿县,斩断徐 (州)蚌(埠),使徐州之敌孤立无援而后歼之”的作战方案,进一步扩大了战果。

刘、邓、陈三位首长商议后,一致同意,并上报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眼前一亮,他坦言:“淮海战役发起前,我们估计可能消灭敌人18个师。但对隔断徐蚌线,使徐敌完全孤立这一点,那时我们尚不敢作这个估计。” 李达的过人之处,可见一斑。

此外,李达身上还有“孤身闯曹营”的勇气。

平汉战役中,我地下党多次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副司令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接洽,希望他弃暗投明。

前期的工作还算顺利,但是一些重点问题,迟迟没有商议妥当。

高树勋提出,要跟八路军的高层人事直接会晤。

此一行,凶险重重。

首先,高树勋很可能出尔反尔,扣押谈判员当人质。

其次,从师部到高树勋驻地,烽火连天,既有日伪军,也有国民党军。

最后,高树勋军中,存在着大量的国民党特务,他们很有可能对谈判员发起攻击。

派谁去合适?成了摆在刘邓面前的头等大事。

参谋长李达,主动请缨。他表示,自己是参谋长,亲自过去可以显现对高树勋的重视。

而且,李达与高树勋,有旧交情,两人曾在冯玉祥手下共事。

经过李达的再三请求,刘邓首长终于同意。

李达到了高树勋驻地的那一刻,就已经事倍功半。

高树勋见到李达后非常高兴,也说出了他的担忧:如果自己率部起义,那么驻防在新八军两侧的国民党四十军的李振清师和马法五的30军,很可能会趁机突袭。

李达的一番话,让高树勋放下了负担:“只要能约定起义时间,我军可以同时加强对两翼敌人的攻击。让他们自顾不暇,无力夹击新八军。”

高树勋的疑虑打消了,并按照约定率部起义。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称第二野战军,李达继续担任参谋长。

刘伯承对他的重视,还是一如既往。

有一次,二野进行干部任命。手下把名单递给刘伯承后,向来和蔼的刘伯承,将文件扔在了桌子上,拒绝签字。

原来,二野中有个规矩,干部的任免,除了要有司令、政委的签字外,还必须有参谋长的同意。

可是,那份报告中,没有出现李达的名字。

刘伯承认为,李达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这才面露愠色。

当李达签上字后,刘伯承才终于满意。

淮海大战之后,李达又协助刘邓组织指挥了渡江战役,渡过长江天险,直出浙赣线,解放皖南、浙西、赣东 北和闽北广大地区。

李达还在老首长贺龙等部的配合下,挺进大西南,相继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4省。

1953年,李达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与彭德怀、陈赓、洪学智等一起指挥战斗,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建立了功勋。

让李达出任志愿军参谋长,是中央军委对李达军事能力的最好的肯定。

1993 年 7 月 12 日,这位担任参谋长时间最长、曾辅佐过共和国五位元帅的传奇上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参考文献:

南亩.刘邓的好参谋长李达[J].党史博采,2000,(11):18-20.

李达: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的传奇参谋长[J].农家之友,2015,(12):38-39.

庄金兴,夏明星.被誉为诸葛先生的参谋上将李达[J].党史博采(纪实),2005,(01):37-42.

10 阅读:6309
评论列表
  • 2024-05-15 06:03

    武汉大学原校长是参加了一大的李达,和参谋长李达同名但绝对不是一个人,小编不要乱配图。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