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邓华转业地方,一怒之下染黑军装怒吼:从此永远脱离部队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5-23 09:13:27

1950年7月,毛主席对即将开赴东北、随时进军朝鲜抗美的邓华说道:“我还是那句话,在战略上藐视美国,把他当作纸老虎;在战术上,重视它,把它当成真老虎!他打原子弹,我打手榴弹,抓住他的弱点。跟着他,最后打败他!”

而邓华果然没让毛主席失望,朝鲜战场上,他竭尽全力的协助彭德怀,最终将所谓的“联合国军”赶回了三八线以南。

邓华的一生,有很多高光时刻。

他1927年入党,在红军中凡是邓华担任过政委的部队,都被誉为“铁的红军”,因此毛主席称他为“打铁的人”。

抗战时期,邓华又开辟了冀东抗日根据地,给日寇以沉重打击。

解放战争,他一路从东北打到海南岛,真可谓功勋卓著。

1960年,邓华离开了他热爱的军队,转业到了地方。

等待通知的时候,邓华两天两夜没说话,最后染黑了笔挺的军装,怒吼道:“从此永远脱离部队!”

戎马一生,邓华上将为何脱下军装?

“你快走开!”食堂里,邓华对提着酒过来的许世友说。

许世友并不在意自己“热脸贴冷屁股”,而是起开了酒,给邓华斟上:“快尝尝!我刚从毛主席那拿的!”邓华的心中顿时涌上一阵暖流。

其实,邓华让许世友“走开”,是为了保护他。

这是邓华两年以来首次回京,他发现所有人都对自己“敬而远之”。

反观许世友,他与邓华虽然都是老红军,可并不在一个战斗序列。

两人只是在朝鲜战场上短暂搭档过,回国后,邓华留在了东北,许世友则去了南京,彼此之间的来往并不算多。

当大家都躲着邓华的时候,偏偏许世友“逆流而上”,从这一点不难看出老将军的人品。

至于邓华为何会落得如此田地,还要从1959年说起。

邓华回了趟沈阳军区后,接着就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

11月,邓华带着家人进京,等待分配工作。

当他在招待所里,接到转业通知的那一刻,心情异常愤懑,气得2天2夜没说话。

邓华的脑海中,不断回想起在部队的点点滴滴。

他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正式成为红军。

30多年来,他一直战斗在一线部队。

从红军到八路军到解放军再到志愿军,他从湖南打到陕北;又从东北打到海南,接着是远征朝鲜。

作为开国上将,却要转业地方,邓华把对部队所有的不舍,转化成了愤怒。

他清理出所有制服,让夫人送到洗染店,全部染成黑色,怒吼道:“从此永远脱离部队!”

毛主席知道邓华心里不好受,特地派罗瑞卿去开导他:“一定不要消极”,邓华再次感受到了毛主席对自己既严厉而又饱含殷切希望的感情。

他答道:“请转报毛主席,我决不会消极,一定按照主席的指示去做。”

好言相劝?“你就是个挂职的副省长,省点事吧!”

“四川是个好地方,山奇水秀,物产丰富,全家一锅端,到四川安家落户去!”

1960年6月,邓华接到了去四川担任副省长的通知后,立刻带着家人坐上了开往成都的列车。

邓华先去四川省委报了到,又马不停蹄的去拜访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

李井泉热情地对邓华说:“欢迎你来四川工作!”

邓华很是谦逊:“还得请省委和西南局多多帮助。”

“省委决定你在副省长中分工抓农机工作。”

“地方工作不熟,农业机械更是外行” 邓华说了实情,但马上作了表态:“既来之,则安之,自当努力为之。”

“不要紧的,摸一个时期就熟悉了” ,李井泉表示:“廖志高是管农业的书记,农业机械厅厅长苗逢澍是省委常委,今后你多同他们联系。”

邓华心里明白,上面有书记有常委,但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邓华的性格,就不会尸位素餐。

从李井泉家出来,邓华就直奔新华书店。

虽然以前没摸过农业机械,可他熟悉坦克、大炮。邓华相信,机械都是互通的。

他买了许多农业机械方面的书籍,自学钻研。

见邓华如此认真,有人劝他:“你不过是个副省长,还是少管点事吧!”

但邓华坚定的说:“我拿人民的钱,吃人民的饭,就得为人民办事。除此之外,别的我什么也不考虑。”

刚到四川1个月,邓华就开始下乡调研,他的足迹遍布川中、川南十几个个县市,心中对四川的农业情况有了初步了解。

爬过雪山,过了草地的邓华,最为担心川西百姓的生活情况。

1961年7月21日,邓华从成都出发,前往阿坝、甘孜这两个藏族自治州调研。

故地重游,当年长征时的一幕幕,再度涌上心头。

来到红原,他感慨的对县委书记说:“过去不毛之地,现在一派生机了。”

望着眼前蜿蜒曲折的公路,邓华感慨万千,不禁赋诗一首:“一离米亚罗,直上鹧鸪山。岭高空气薄,风大天更寒。”

当地驻军听说邓华来了,坚持请他去营地视察。

邓华表示,自己已经不在军中,只是地方官员,所以还是不去的好。

不过,架不住对方的热情邀请,邓华最终来到了130师驻地。

邓华刚下车,排列严整的队列举枪,行注目礼。

“报告,我是130师师长查占林,向首长问好!”

邓华的眼眶,唰一下就红了。

原来,130师是他在四野的老部队,查占林也是他的手下。

在甘孜、阿坝,邓华有感动,也有愧疚。

在这里生活的藏民们,大都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吃不饱,穿不暖,连做饭的锅都没有,只能用脸盆代替。

邓华沉痛的说:“我对不起人民啊!解放这么多年了,生活还这么苦,我们有责任啊!”

回成都后,邓华就给四川省委写了份《甘孜地区视察报告》。

1962年6月,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首次找到了邓华。

李井泉肯定道:“省委和西南局对你在四川的工作是满意的,你深人实际。了解的情况具体给省委的视察报告很有分量!”

李井泉还表示,省委会根据邓华的建议,加大力度改善川西百姓的生活情况。

上将邓华,还会回军队吗?

1965年,邓华听到了一个欣慰的消息:彭德怀也来四川了。

中央指派彭德怀,担任西南三线建设的第三副主任,办公地点就在成都,而彭德怀的顶头上司也是李井泉。

彭德怀住在永兴巷7号,邓华住在前卫街44号,两个院子离得很近,步行也就十几分钟。

他们多么想见对方一面,可彼此都忍住了这份冲动。

为了能巧遇彭总,邓华经常带着夫人,去拜访同样住在永兴巷7号的曾希圣。

每次到曾希圣门口,邓华都会有意放慢脚步,深情地望向彭总房间里的灯光。

他知道彭总有在晚饭后散步的习惯,想碰碰运气。

邓华不知道的是,彭总散步时,经常“无意中”走到前卫街44号门前,因为彭总也想见邓华一面。

1968年,邓华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邓华同志,我叫郑志士,第五十军副军长。党中央来电,通知你去北京开会。”

邓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一遍遍的问:“我这不是在做梦吧?”

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此刻哭的像个孩子。

听到郑志士说:“不是做梦,是真的!今天就给你理发、洗澡、换衣服,明天就上飞机!”邓华才终于肯相信,这都是现实。

原来,是毛主席点名让邓华回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

全会在京西宾馆召开,由毛主席亲自主持。

毛主席用浓重的湘潭口音问道:“邓华同志来了没有?”

“到!”邓华立刻起身,大声回答:“来了!”

毛主席对邓华的工作表示肯定:“好久不见了!在四川的这几年,大家都说你工作做得好!”

有了毛主席的鼓励,邓华回四川后,变得更有干劲。

邓华发现,四川农业水平迟迟无法提高的原因,就在于机械化水平太低。

为了提高农机动力,邓华提出:“我们要打一场形成柴油机年产能力一百万马力的大会战!”

邓华靠着一张嘴、两条腿,到处求,到处跑,只用了3年时间,就将四川柴油机生产能力增

加到年产150万马力。

不过,邓华心中始终牵挂着部队,当初“永远脱离军队”,只是他的气话。

1977年,中央任命邓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时,邓华非常激动。

为了更好的工作,他果断戒掉了已经抽了50年的烟。

正当邓华铆足干劲,准备大干一场时,却在1980年突然离世,享年67岁。

参考文献:

叶介甫.开国将军邓华在非常岁月的风雨人生[J].世纪风采,2017,(01):20-24.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王利荣,曾德平,曹亚辉.邓华天府轶事[J].湘潮,2010,(04):12-15.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何立波.邓华上将曲折坎坷的后半生[J].党史纵览,2003,(06):22-25.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1 阅读:1277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