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血之名,燃梦想之翼——修理工的的汽车王国

笑旋看国际 2023-08-01 06:15:01

2023年6月22日马斯克忽然发了一条推文表示:“如果他笑的话,我就准备参加一场’笼中格斗”。随后mata创始人扎克伯格在ins上隔空回应:地址发我。

我要是没记错的话,这哥俩从17年AI话题就开始吵吵,到今年终于决定动手了。这又正应了马克思的那句话:批判的武器永远替代不了武器的批判。果然高端的商战往往采用最朴素的方式。但就目前来看,这场一拳千万的《笼中对》9.999成要不了了之。

我问老杨对这事怎么看,老杨灌了一口生啤后说道:怎么看?真打起来了我付费看,开4K看。但这肯定打不起来,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谁家亿万富翁这么无聊。话题到这,大家一阵欢笑。也对,哪个富豪会干这种事呢?

而这时居酒屋里,恰好一个新客人掀开暖帘入座,而当我看到了停在门口的摩托上的梦想之翼。脑子突然一闪,如果时光倒流,光阴再现。这种事,也许那个男人真的会去干吧。

下面就有请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日本经营四圣之一,荷利奖的唯二获奖者,日系竞速的发动机,起点爽文的参考物,曼岛的武士,日本的福特——本田宗一郎。

工科少年的中忍考试

1906年11月17日,本田宗一郎出生于日本静冈县磐田郡光明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本分的手艺人。具体来说,他们家是开铁匠铺的。大家试想一下,在明治将过,大正未至的年景打铁,那不就是传统匠人和现代工业撞了个满怀嘛。

但是就宗一郎日后的采访来说,他自言:小时候家里日子其实还行,倒不是他们家的客户人均大名,就追求个匠人情怀。而是当时村子的GDP主要构成还是种地。所以本田家的铁匠铺基本包揽了十里八村的锄头镰刀业务。而宗一郎也就是在这样火与铁的环境下茁壮成长起来。

虽然开局是一般家庭,但能进入这个系列的人物。谁还没点天赋技能呢。而宗一郎的天赋就是手工能力点满,六七岁的宗一郎虽然还抡不动锤子,但是外面的工业农具看一眼回家就能画个图纸。稍微大一点以后,自己就能在铁匠铺里手搓鱼竿弹弓啥的。另外,宗一郎脑子也聪明,任何事情只要想学都不用大人教第二遍。由于这溢出的工科天赋,和凭借铁与火的锻炼,宗一郎很快就成了村里孩子们的老大,手下小弟少说二三十号。弟兄们都希望有一天宗一郎老大可以给自己搓个铁甲高达啥的。

就当村里人都觉得本田铁匠铺后继有人的时候。宗一郎的老爹却站了出来。拉过儿子语重心长道:儿呐,咱如今这世道,当个匠人没出息的。我算是看出来了,你脑袋灵光,虽然咱家是世代牛马,但供也得供你去走趟罗马。读书吧,我的崽。

就这样,在老父亲殷切的期盼下,宗一郎踏上了求学之路。看着儿子如朝阳般的背影,老爹在铁匠铺里锤子轮的都起火星子了。然后开学不到三个月,学校来信了。洋洋洒洒数百字,中心思想就一句:菩萨,赶紧收了你家妖孽吧。这学校经不起这么折腾了。

老父亲一到学校,老师扑通一下就把老父亲按住一顿哭诉:大哥啊,您快收了神通把,您家这孩儿也太闹腾了,必修课睡觉,选修课必逃。我们学校还没开始教手工课呢,但这孩儿在教室里大大小小设了十来个陷阱。每次老师来授课,不穿上防护服都不敢进教室。前天把校长的自行车拆了说要研究研究,昨天私刻老师印章改成绩,自己用不说,还批量生产在同学里卖。

听完老师声泪俱下的控诉,老爹回家差点没把宗一郎给打死。但是小宗一郎依然每天花枝乱颤。挨打就当锻炼身体了,反正学习他就是学不进去。直到四年级放学的某一天,走在回家路上,一台装着四个轮子的铁皮怪物在他面前驶过。少年反应过来,这是汽车!这就是书上的汽车!

当发动机轰鸣而过,宗一郎立刻深深被它迷住,丢下书包狂追猛跑,当汽车停下时,一些机油洒在了地上,他将其抹在身上,幻想着这辆汽车的制造者就是自己。回到家后,宗一郎兴奋将放学路上的遭遇告诉父亲,结果老爹看着宗一郎一身的油污。又是一顿千锤百炼。但是这顿揍没有扑灭宗一郎的梦想,他立誓:“我一定要制造一辆汽车!

按理说,有了造车的梦想。宗一郎应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了吧。并没有,用他后来的自己的话说,少年时期的精力太过旺盛了。根本做不到安静的坐下超过二十分钟。

直到1922年的时候,本田宗一郎在报纸上看到了东京的一家汽修厂正在招收学徒。无心学习的他便向父亲请求。自己真的读不进书,您也别花冤枉钱供我念书了,让我出去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物吧。大概是父亲人到中年确实打不动儿子了。叹了口气点点头。

就这样,在1922年的夏天,年仅15岁的本田宗一郎主动放弃了自己的校园生涯。背上行囊离开了光明村,踏上了去东京的火车。开始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对了,顺带一提,本田宗一郎也没能逃过咱们这个系列的传统BUFF。此时的宗一郎正处于初三的上学期。换句话说,在此刻辍学的本田宗一郎和日本诸多大佬一样,依旧没能通过中忍考试,而由此,也开启了自己热血的一生。

东京抛光之旅

本田宗一郎到达东京后,如愿的进入了报纸上的那家汽修厂。但是入职了才发现。味道不对啊。说直白点就是,作为学徒的宗一郎别说汽车了,连汽油都摸不上。彼时日本还是大正年间,各种封建遗风尚未完全退去。说白了就是,三年学徒五年受用这一套规矩在当时日本的工人阶级中普遍存在。

说是学徒,第一年工作基本就是,扫地做饭当佣人,洗碗搬货带孩子。别说休息了,996都是福报。就这还没工资。这活儿换你,你干么?宗一郎就干了。扫地做饭都无所谓,毕竟在这里能每天看到拆开的汽车。宗一郎白天扫地,晚上做饭,夜里大家都睡了,自己就偷偷溜到车间,躺到维修的车下,看机械构造,品燃油芬芳。

也许是老板被宗一郎逐梦的身姿打动,也许是宗一郎捏的饭团在车间广受好评。在第二年,宗一郎终于可以上手学习汽修了。此时的宗一郎也只能做些抬抬车架,把撞凹的钣金砸平一类的糙活。但是宗一郎并没有怠慢手里的工作,在他的自传里有这么个细节:宗一郎的右手很漂亮,但左手却伤痕累累。那是因为右手要轮锤子,左手要扶住钣金件,为了扶稳,他自己总是砸到自己的手指。

但是这一年,关东大地震爆发了。

宗一郎所在的汽修厂损失不大,但是老员工纷纷回家抗震救灾了。万年媳妇熬成婆的宗一郎终于有资格去修发动机了。

老话讲,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更何况是被生活抛光了这么久的宗一郎。就算不发光也得反光了。而这束光晃到的第一个人就是他的老板——榊原雄三。榊原发现了这个少年突出的工科天赋,于是开始重点培养,教授宗一郎大量的机械和经营知识,还带着宗一郎一起设计改装赛车。并在宗一郎二十岁那年把分店全权交给他打理。

年仅二十岁就全面掌管汽修厂的宗一郎朝自己的梦想迈进一大步,但是他明白,修车是手段,造车才是目的。但目前就日本的工业基础,造车还有些困难。但俗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车我不能造,造零件总没问题吧。反正汽车也是零件组的,四舍五入不就等于造车了。

于是,宗一郎变向老板提出,要不咱们把汽修厂改成活塞制造厂吧,我年轻,搞活塞挺猛的。

但是榊原作为明治遗老,保守是写在烟上刻进肺里的。直接跑到分厂当面叫停了宗一郎。眼下修车的生意很好,你别想着乱搞。

宗一郎为报老板的栽培之情,自然老板说啥是啥。于是,次月本田宗一郎辞去厂长一职,拉上几个好友,以梦想之名,开始了造汽车的第一步,生产活塞。

向挑战——挑战

1937年,日本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丰田向刚成立两年的小工厂东海精机订购了3万个发动机活塞环。行业龙头下单,这可不得了,这次订单是3万个,那么下次可能就是30万、300万。人生巅峰,就在眼前。于是整个工厂加班加点,点灯熬油生产了1000个,并把里面最好的50个送检。

但是以精益生产成名的丰田,检测结果就是:50个合格的只有仨,丰田方面表示抱歉。这次合作眼看告吹了。东海精机的老板赶紧跑到丰田公司,鞠躬下跪就差磕一个了。好说歹说丰田才又给了一次机会。而这个老板,就是本田宗一郎。

此时日本的工业发展远超过宗一郎的预料,汽车工业在日本从无到有只用了不到10年,但是,宗一郎发现:作为汽车最重要的部件,日本发动机质量简直糟糕透顶!“谁控制了发动机,谁就能掌控汽车世界!”

宗一郎敏锐地发现了汽车世界这延续至今的“核心要点”。

但是宗一郎热血完了后才发现,搞技术还是得有知识,自己到底是吃了没读过书的亏。于是宗一郎不顾自己32岁高龄,重新成为浜松高等工业学校的一名旁听生。君子坐而论道,中年起而行之。虽然从小学习差,但这次宗一郎却异常认真,三年就完成的“金属材料学”的学业。

说回到丰田的订单,宗一郎没有食言。他带领公司日夜赶工、改进技术,顺利完成丰田的订单,还让公司跻身为日本一流的制造商。到1945年,公司员工已达数千人,宗一郎已是家喻户晓的年轻企业家。

但随着日本进入战时状态,军国主义下的日本,所有工厂都必须为战争服务,宗一郎的工厂也不例外,于是被迫开始生产各类军工用品。看到自己本来是方便人们生活的产品成为伤害人的东西,宗一郎从里到外的感到膈应,他觉得自己背叛了自己的梦想。于是,他开始放松生产标准,拉长生产日期。能交差的就不做好的,能延期交付就再拖两月。但是,但这么做又违背了宗一郎精益求精的工业信条。宗一郎非常痛苦,却无可奈何。如今在本田官网上,这段历史仍被称为黑暗时代。

随着43-45年连续三年都爆发了地震,东海精机厂房和设备毁于一旦,同时美国对日本持续大规模轰炸以及日本战败,东海精机更是雪上加霜。最终感到前途渺茫的宗一郎将承载自己数十年梦想和心血的工厂,以45万日元卖给了丰田公司。

整整迷茫了一年后,宗一郎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这一年,宗一郎成立“本田技术研究所”。

而这里,将是他人生的新起点。

战后的日本衣料十分缺乏,公司初期主要生产纺织机械为目标,但资金不足,无法开发大型纺织机器,宗一郎转而致力于研究机动自行车。一开始,宗一郎研制的自行车非常简单:将引擎装在自行车上。

他在仓库里找到了一些战前发报机的发动机。然后把这些小型的燃油机装在了自行车上。这种被大众通称为“叭叭车”的助力自行车很快成了热销品。但仓库里的老式发动机毕竟是战前遗物,用一台少一台,眼看着要用完了。

正当手下员工奔波日本全境寻找这种发动机的时候。宗一郎一拍桌子,找个锤子,咱们自己造更好的!

于是,在宗一郎的感召下,手下员工跟着宗一郎手搓刀刨的攒出了第一台小型燃油发动机,并在这台发动机的基础上组装了本田的第一台摩托车。

取名时,员工们觉得自己从助力车到发动机再到真正的摩托车。这个过程就像是梦一样于是一致决定将这台摩托车取名为Dream D。宗一郎看着自己的作品,少年时的梦想开始苏醒,青年时的热血再次沸腾。

他站到了车间里的木板箱上,向台下的员工们发出了自己的宣言:我们的国家曾踏上错误的道路,我们这代人也一直背负着错误的代价。我们从战败一路走来,死气沉沉的国家,迷茫麻木的社会,这就是我们要留给后辈年轻人的日本么?不对!这只是一台摩托,这不够这还不配称作梦想。这台车只是梦想的第一步,我们要参加曼岛TT!我们要夺得冠军!不要害怕失败,车子坏了可以修好,骨头断了可以愈合!反正我们已经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我们要把梦想带给这个战败国家的年轻人。去点燃他们的热血!年轻人愤怒吧!年轻人咆哮吧!年轻人战斗吧!

迎风的梦想之翼

确立目标后,宗一郎召集自己麾下的年轻人成立了曼岛TT比赛推进部,本田的参赛之路并不容易。一开始他们没有赞助商,本田技研上下白天生产晚上备赛,自己筹集参赛资金。他们没有高性能的赛车,就自己打造,没有技术积累就用穷举法,一个方案接着一个方案去设计去测试。他们没有高级的设备,就用自己的技能弥补,手搓出一个个高精零件。没有车手,就自己亲自上,一次次的摔车受伤他们视若无物。就像宗一郎所说,他们本就一无所有,那么取得任何进步都是赚的。

1959年,本田车队带着自己生产的赛车降落在英国的曼岛机场,迎接他们的是英国人傲慢的嘲笑:日本人还是骑摇篮吧。本田车队咬紧牙齿默不作声。因为他们承载了一代年轻人的梦想。而且就在这次赛前,车队的技师兼车手秋山邦彦在试驾调试赛车时出车祸去世。秋山的父亲将秋山的头发赠给车队。拜托他们取得名次以告慰年仅24岁的邦彦。

队友的羁绊,长辈的嘱托。在这样的期待下,如果不能登上冠军的奖台,他们宁愿去踹开天国的大门。他们不怕侧滑翻滚,不怕烈火傍身。他们只怕变成多年后抱怨自己无能人生的愤怒老人。

第一年车队没有取得名次。但是人群中已经有人冲他们高喊Crazy!

第二年,他们依旧没有取得冠军,但是人群已经开始欢呼Honda,疯狂成了本田车队的代名词。

第三年,1961年,本田包揽了曼岛TT的前五名。梦想之翼的标志铺满了领奖台。

这一年,宗一郎和车队带着清酒和冠军奖杯来到了秋山的墓前,他们烧掉了秋山的头发,豪饮,痛哭,大笑。

隔年,宗一郎再度放出消息。本田技研将再度向新的领域发起挑战,这次的目标定位依旧是冠军。而这次的领域则是--F1。宗一郎明确的表示,目标只有夺冠,第二名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夺冠就是本田的梦想,梦想可以打折吗?

而此时的本田虽然是顶级的摩托车品牌,却连生产汽车的资格都没有。而且此时的通产省正准备颁布《特赈法》以统合行业,扶持强者,淘汰弱者。要是这法案定下来。本田这辈子也就配造两个轮子了。

于是,宗一郎吹了两瓶清酒后闯进通产省的办公室大骂道:日本的企业用自己的技术能力去对抗这个世界不是天经地义的吗!与国外巨头对抗的是我们,是万千企业,不是政策!然后,宗一郎就因为酒后滋事被拘了两天。

但既然已经撕破脸皮,本田更加无所顾忌,于1963年推出了自己的两款汽车,一款小型卡车T630。凭借便宜耐操,满足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销量口碑双爆炸。另一款面向高端的小型跑车S500却反响平平。

当时的日本高端市场,还是更看得起欧陆货,虽然现在也是。但是这款不起眼的小跑车却是后来一代JDM神车S2000的太爷爷。

但是,单论这两款车,离F1还是太远。当时的F1,除了法拉利和保时捷这两匹烈马,其他的厂商都选择了合作,宗一郎也打算这么干,他将车身外包给了路特斯,发动机则派出了自己麾下的发动机魔鬼——新村公男,后者憋了八个月抬出了一台恐怖的V12。

这台发动机在当时有多恐怖,这么说吧,马力比法拉利还高了20匹。

看着新车的宗一郎心潮澎湃,他再度站上了车间的木板箱,召集麾下热血的年轻人。

复盘过往,展望未来。

赛车竞速,历代豪强车队数不胜数。谁快谁慢,难以论说。但车商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F1赛场上,决定了多少个品牌的盛衰兴亡,此起彼落。所以一直都有冠军营销之说。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在谈论着S500销量不佳。仿佛这F1战场对我们注定无望?4年前,我从Nippon踏上征途,开始了第一次参赛,曼岛TT领奖台遂归为一统。本厂本队所到之处,民众皆呼Honda,真可谓占尽天时,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区区就多俩轮子,赛道竟至于一变,成了我的翻车之地了么?无论怎么讲,引擎马力是230对210,优势在我!

但是热血并不能永远管用,新村毕竟做摩托车出身,新发动机还是出了岔子,新赛车在直线猛如虎,入弯了慢如龟。1964年首战德国分站赛,本田表现不甚理想。本田痛定思痛,磨合了几场比赛后,1964年10月24日,在墨西哥分站赛上,本田的赛车一路领跑了65圈后拿下冠军,震撼世界。

自此之后,本田车队就成为赛场上的霸主。因为他们研发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达到1000匹马力,经常以数倍比分碾压各路超级跑车,以至于赛事官方不得不专门修改比赛规则,禁止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这才结束本田汽车“六连冠”记录。

1964年的赛后,宗一郎宣布,本田会继续参加F1,并将赛场技术应用到量产车。尽管此时《特赈法》已经凉了,宗一郎还是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世界,本田是个什么样的企业。

但是宗一郎并没有停下脚步,随后几年,环保组织崛起,各方一致将汽车作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此时一个名叫八木静夫的年轻人找到宗一郎。他说我们应该赶在美国和德国之前搞定汽车的环保问题。宗一郎采纳了八木的建议,成立了大气污染实验室。研究尾气的过滤净化技术。同时同步研发新的环保发动机。

可在新发动机落地前,宗一郎就对外宣布,本田攻克了新的技术——CVCC。1970年,《马斯基法案》公布。美国三巨头和他们的大V8一起熄了火。本田则凭借CVCC技术闯入了美国市场。

而此时的本田,已经在美国站稳了脚跟,此后10年销售额逐年增长。顺带一提,73年石油危机的时候,搭载了CVCC技术的本田车大受美国民众欢迎,曾创下了全美一个月就能卖出10000辆的记录。这台车名叫思域。80年代,本田在美国建厂,并由美国工厂设计了一款面向世界的车型。这款车就是后来被称为年轻人第一台首选的车--雅阁。等到了90年代,本田超过了克莱斯勒,成了美国第三大汽车经销商。

至于摩托车。本田依旧稳定发力。WGP赛事他们赢了800场,MotoGP他们拿了三个三连冠。而在民用方面。目前已经认证的在售车辆销量最高的是本田家的超级幼兽,销量累积超1亿台。

尾声

1991年8月11日,刚刚打破圈速纪录的一代车神埃尔顿塞纳,走出比赛座驾。他臂缠黑纱。面对镜头只留下一句:Keep Smiling on you face and stay in pace

他所致敬的正式于六天前辞世的本田宗一郎。

他带着无数的荣耀离去,留下的是几代人跟随他的本田热血。他并不是天才,但是一生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名誉等身,却从不打压手下的年轻人,反而乐得想年轻人学习。他不吝啬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但是,本田一代代的年轻人都认为,梦想和热血才是宗一郎先生留给他们的最好遗产。

多年后,人们再度聊起本田宗一郎总会觉得,这个一生历经明治,大正,昭和,平成四代的机械巨匠。脑海中的形象似乎从未改变。他永远都是那个在光明村口追逐汽车的顽劣少年,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0 阅读:7

笑旋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