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外孙回忆:外公在政治上最敬佩毛主席,军事上最敬佩另一人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4-29 07:26:06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请知悉。

“云从龙,风从虎,风声呼啸震山林”,这正是开国元勋谭震林,名字的由来。

谭震林是我党第一位县工农兵政府主席,也是江南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者,新四军的元老,华东野战军的奠基人。

周总理称他是“铁一般的坚固,火一般的声威”,而毛主席是他的先生,亲自教他带兵打仗,发动群众。

毛主席绝对是谭震林最爱戴的领袖,谭震林的外孙王石达回忆,外公在世时常说,毛主席比他高明,“我相信他,也是经过斗争才相信的”,在政治上外公最佩服毛主席。

不过,毛主席虽然是谭震林领兵作战的先生,可谭震林在军事上最钦佩的,却另有其人。

那么,这个人究竟是谁,竟然在谭震林心中,可以与毛主席相提并论?

来自伟人的邀约:“走,我们一起去做震山虎!”

谭震林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之后。

当时,谭震林因为遭到国民党通缉,正隐蔽在曾经当过学徒的“徐文元”书店。

11月,毛主席率领革命大军,再次打进了茶陵城。

谭震林闻讯大喜,先联系了工农革命军第1团政治部主任宛希,表示要串联一些工会骨干,筹备成立茶陵县总工会。

茶陵总工会成立后,谭震林当选为主席。

在毛主席的指示下,总工会顺势演变为工农兵政府。经过投票,谭震林成了茶陵县的“青天大老爷”,他也是我国第一位县工农兵政府主席。

“哟,你就是谭震林,茶陵县工农兵政府主席,好年轻!”在湖口墟,毛主席第一次见到了谭震林。

他激动地握着谭震林的手,热情邀请道:“和我们一起上井冈山去,做个‘震山虎’吧!”

谭震林对毛主席的威名,如雷贯耳。如今能并肩作战,甚感荣幸,他势必要跟在伟人身边,多多学习。

可是,刚上井冈山不久,毛主席就对他说:“震林,茶陵还是要管的,派你回去任茶陵县委书记怎么样?”

谭震林没想到,毛主席竟然对他如此信任,立即问道:“现在就去吗?”

“不,你不必忙于现在回茶陵,可先带领部分人到宁冈、茶陵交界的九陇山开展活动,相机开展茶陵的工作。”毛泽东指示说。

于是,谭震林带着一队人马,秘密返回茶陵。然而,茶陵的党组织,遭到了非常严重的破坏,根本就组织不起一支武装。

谭震林向毛主席请示,要留在茶陵,“独闯虎穴”。

“不行。”毛主席否定道:“茶陵的情况很复杂,没有武装不要下去活动。”

谭震林叹了口气:“从这件事体会到,没有武装就没有我们活动的余地。”

“在茶陵,我们打碎了旧政权,建立了新政权,经验告诉我们,没有正规部队和广大地方武装的配合,就不能战胜敌人,已经建立的红色政权也站不住脚。”谭震林继续说道。

毛主席非常欣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握着谭震林的手诚恳地说道:“你也赞成要有武装啊?你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

从那时起,毛主席就将谭震林引为知己。而谭震林,也把毛主席当成了拥戴一生的领袖。

谭震林对话毛主席: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那都是跟您学的

“毛委员,以后有什么任务,请尽管交给我!”谭震林郑重地表示。

毛主席以商量的口吻问道:“根据工作需要,命你到永新、宁冈交界的小江区开展土地革命调查,摸索土地革命经验怎么样?”

这让谭震林犯了难:“我从来也没有干过呀!”

毛主席解释道:“正因为从来没有干过才找你呢,你当过工人,深知民众疾苦,有群众基础。”

谭震林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我去。“鉴于上次赴茶陵的教训,请求组织上配给部分武装,哪怕给一支枪也行。”

话音刚落,毛主席露出了爽朗的笑声:“目前枪支奇缺,要枪没有,要命(令)有一条。”他拍了拍谭震林的肩膀说,“到了小江区,你看着干吧。”

谭震林独自一人,扛上一支梭标,踏上了去小江区的蜿蜒山路。

谭震林凭着“走群众路线”这一法宝,成功地进行了小江区试点。

当他把九陇山调查的情况向毛主席汇报时,毛主席高兴地说:“看得出你谭震林还有两下子。”

谭震林笑了笑说:“我这走群众路线是从你那里学来的。”

除了“群众路线”外,在往后的井冈山岁月里,谭震林从毛主席那里学到了很多政治经验。

当然,毛主席除了教他政工,还教他打仗。

因此,谭震林才会常说,毛主席是他在政治方面最佩服的人。

1929年红军离开井冈山,第四纵队应运而生。

毛主席亲自点将,让谭震林担任司令和政治部主任。

“你这个纵队能打仗么?”

谭震林回答道:“很难说,但既然有勇敢的人,就有不敢打仗的人。到时候,把勇敢的提拔起来当干部,把不敢打仗的撤下来,这不就解决了么。”

毛主席点点头说:“对的,对的。”

第三次反围剿时,毛主席给谭震林定下了四个字的方针:诱敌深入。

当敌人跟上来时,谭震林命令部队拉开距离,一个连拉成一个营的架子。

有红旗的展开红旗,没有红旗的拿出各种花色的包袱布,高高地摇动着,敌军从空中看去,好似输完大军,误以为找到了红军的主力,死咬着不放。

每当有岔路口,谭震林都会让人白灰画上箭头,并写上“某某团由此前进”、“某某军由此向北”。

如此一来,敌人就坚信谭震林的第四纵队,是红军主力。

毛主席听闻谭震林的“锦囊妙计”后,夸赞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毛主席还亲自写信表扬:“好啊!蒋介石上钩了,那你们就牵着他的鼻子多逛几圈吧!”

谭震林后来对全军行动作出新的部署:哪座山高就翻哪座山,哪条道路险峻就从哪里走。

把跟踪而来的行装笨重、补给困难而又缺乏山地行动素养的数万多万敌军,拖得筋疲力尽,狼狈不堪。

于是,朱毛红军,就可以“敌疲我打”,抓住有利战机,全军出击,痛击国民党军。

在往后的革命岁月里,不论发生什么情况,谭震林都坚定不移的贯彻毛主席路线。

谭震林的军事偶像,连斯大林都赞不绝口

王石达回忆:外公生前,在军事上最佩服粟裕将军。

“在政治工作上依靠的是谭震林同志;在军事组织指挥上依靠的是粟裕同志。不妨说,我也只不过是这么一个点点头、摇摇头的司令嘛。”虚怀若谷的陈毅元帅,谦逊的说道。

毛主席的军事水平很高,但他需要统筹全局,指点谭震林时,往往只给出主要的方针。

而粟裕,是谭震林的搭档。谭震林在他身边,也学了很多东西。

谭震林与粟裕,都是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南方继续游击的干部。

新四军成立后,谭、粟二人就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

1945年粟裕粟裕率领新四军第1师第3旅3个团及300多名地方党政干部由苏中、淮南南下抵达浙西,与第1师第16旅会师,两部组建成新四军苏浙军区。

紧接着,苏浙军区改编为华中军区,又成立了野战军。粟裕任司令,谭震林为政委,二人开启了默契的搭档生涯。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内战后,集结12万大军,包围苏中地区。

华中野战军满打满算,只有3万兵力,可粟裕丝毫不慌,提出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打法,在40天内七战七捷,歼敌5万余人,迅速打出名堂。

此一战,让谭震林对粟裕刮目相看。

作为政委的谭震林,见证了粟裕在高邮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开封战役中的运筹帷幄,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当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陷入国民党重围,毛主席提议,让粟裕、谭震林率军南下,吸引蒋军火力,为刘邓大军减轻压力。

粟裕跟谭震林提出了他的不同看法:“率军南下,虽然能调动一部分敌人,可是敌人战斗力比较强的四个主力部队,是调不动的。蒋介石不会把他的王牌,调到江南去跟我们打游击。所以,刘邓的压力还是不能减轻。”

粟裕认为,华野的部队,应该留在江北,集中兵力围剿国民党主力。如此,刘邓之围自解。

结合毛主席“解放战争五年胜利”的指示,粟裕提议先消灭驻守在淮阴与淮安的国民党军,等到解放军收复宝应和高邮地区之后,再去攻打海州,攻占海州之后,再考虑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简单而言,就是在两淮与海州之间拉开阵仗,将苏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来一次“淮海战役”。

毛主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大淮海”的构想:直接出兵徐州,剿灭国民党在江北的60万大军,而后南下,直插南京。

淮海战役中,作为主力的华野,一举歼敌44万余人,远超中央向华东野战军下达的歼敌计划。

战争的历史证明了粟裕将军集中兵力于黄淮之间打大歼灭战的建议,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此,毛泽东主席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斯大林同志在得知淮海战役胜利的消息后,在笔记本上写道:“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

粟裕超乎寻常的军事水平,简直如韩信在世。

总结而言,毛主席是政治、军事的全能型领袖,他高瞻远瞩,有着异乎常人的战略眼光。

粟裕则是“国士无双”的战神,他总能出其不意,以弱胜强。

当然,粟裕也是在毛主席指导下,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其实,谭震林在军事和政治方面也有着夺目的成绩,只不过他谦逊、低调,总是以“学徒”的心理,向身边的高人虚心讨教。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谭特立.谭震林和毛泽东的革命情》[J].文史月刊,2003,(02):4-11.,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引用文献:夏明星,张宁.《毛泽东粟裕与淮海大战决策[J].党史博采(上)》,2021,(08):39-44.,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引用文献:王树人.《谭震林一生所担任的职务》[J].党史博采(上),2022,(04):32-36.,文献收录于中国知网

1 阅读:227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