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够接地气的古代曲艺艺术——明代小曲艺术形式的相关浅析

小牧童那小罡 2023-02-14 16:14:46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即是曲艺艺术大国,曲艺发展历史源远流长,而且种类极为丰富。既有阳春白雪的国粹京剧、雅乐昆曲,又有下里巴人的皮影戏、花鼓戏等通俗曲艺。

昆曲

每种曲艺形式,都根据其时代性以及地域性,而产生不同的受众群体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换言之,不同朝代,不同地域,都可诞生出优秀的曲艺艺术形式。而明代,就有这样一种优秀的通俗曲艺艺术——明代小曲。

一、明代小曲的概况解析

所谓小曲,即是曲的一种门类,一般指明清时代南北曲以外的各种民间歌曲,在本文特指明代之小曲。小曲的“小”,与结构规模上的大小无关,是指它的曲调形式较为简单而已。小曲在民间的俗称很多,如俗曲、俚曲、市井小令、时调、清曲等。所以,明代小曲即是从各种民间歌曲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通俗歌曲曲艺。

在明代城市,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开始出现,尤其在嘉靖、万历年间,明代的手工业得到空前的发展。随着工业的发达,商业和城市也逐渐发展繁荣,北京南京等城市都人口稠密,异常繁荣。明代手工业的发达、城市的繁荣也促使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及市民意识的增强。这些则催生出了大量民歌、小曲。

明代城市

正是因为这点,明代小曲是存在于民间的文学,它的创作者和传播者,以及接受者,都是市井百姓与歌楼妓女等。这就注定了小曲是灵活的、通俗的,它不像其他规范文学要遵守很多规则。明代小曲的内容多数贴近市民百姓生活,形成了丰富的创作内容和创作者群体。

明代小曲内容极为丰富,上到国家大事,中间才子佳人,下到邻里纠纷,美有风月无边,丑有腌臜垢闻,普通百姓所能想到的娱乐内容,基本都包含在明代小曲之中。

戏曲中的才子佳人

不过虽然内容十分驳杂,但是依然存在主次,根据主要内容种类,大概可以将明代小曲分为男女情爱、演唱戏曲故事和咏叹时节。

男女情爱的明代小曲,其内容主要以男女之间的纯粹爱情、移情别恋故事、性事描写和妓女故事为主。例如,《雍熙乐府》中《红绣鞋》部分唱段:

“裁剪下才郎名讳,端详了展转伤悲,把两个字儿灯焰上燎成灰。或搽在双云鬓,或搽在两峨眉,则要我眼根前常见你。

裁剪下才郎名号,妆点的字样妖娆,做一个面花儿铺翠镂金描。欢喜的贴脸上,烦恼时贴眉梢,则叫我眼根前把你瞧”。

就描写了处在热恋之中的女子,在思念情郎时,恨不得把男子名讳纹在眉梢,涂抹在脸上,这样才能时时相见,以排解相思之苦。

思念爱人的女子

像类似的爱情元素,在明代小曲中十分常见,其他类型的爱情故事,描绘得也不过是移情别恋或者风尘虐恋之类的爱情故事。

不过其中,值得特意一提的是明代小曲中的性事描写。古语有云:“食色性也”,这是正常的生理状况,并不是一定要讳莫如深的话题。这一类小曲在明代的盛行,恰恰能反映出明代百姓和市民阶层,在物质生活满足之后的精神娱乐需求,虽然这个需求不太健康,但依然是反应明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唱小曲

除了最主要的爱情故事外,明代小曲中唱戏曲故事的也有很多,如《新编题西厢记咏十二月赛驻云飞》中题《西厢记》十咏,题《东墙记》五咏,题《西厢记》等。 这种把已存在的戏曲艺术拿来改编,用小曲的方式重新演绎的艺术加工,赋予了戏曲艺术,更加符合明代时代特色的社会元素,是一种大胆的艺术创新。

最后还有咏叹时节、歌咏太平的明代小曲。百姓除了用小曲,歌咏细微的感情,歌咏生活中常见之物和季节时令外。也从大处着眼,歌咏现实生活的安康,与国家的太平与兴盛,归根结底这些也都是生活的真实写照,都与百姓的生产生活相关。

《西厢记》插图

明代小曲的内容之所以如此丰富,盖因其创作者群体范围太广。目前存世的明代小曲中,其主要来源都包括:一、来源于民间,由市民百姓创作,没有被文人修改过的小曲;二、文人仿作的小曲,但不包括文人对民间小曲的删改之作。

以上来源中,由文人仿作自不必说,创作主体是士大夫阶层和知识分子。而民间创作,创作者就非常广泛了,可以是街头巷尾的货郎,也可以是卖力吆喝的商贩,还可以是栖身青楼的风尘女子,甚至可以是小孩子。民间创作的小曲,类型并无定式,内容也挥洒自如,非常“接地气”。是最能反映明代人文社情的小曲作品,拥有更强的历史价值。

明代士大夫

二、明代小曲的艺术特征

明代小曲的第一大艺术特征,就是修辞艺术多样。

明代小曲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多样化,并且修辞运用灵活。常常运用比喻的修辞,巧妙地将日常事物,与情感想联系,在写物中将情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如《挂枝儿》中《夜壶》,女子虽斥责夜壶逢人便迎,实写男子处处留情,对待感情不专一。叠词的使用,不仅使明代小曲语言丰富,而且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

明代小曲工尺谱

另外,明代小曲中大量运用双关,通过语音双关,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小曲《素帕》“丝”与“思”谐音双关,相思寄素帕,全帕虽无一言,横看是丝,竖看是丝,也都是“思”,全曲虽无一“思”字,但相思之情跃然纸上。还有排比的运用,一气呵成,利于小曲情感的表达。顶真更是环环相扣,构成鱼咬尾的形式,赋予小曲音乐美,便于明代小曲在市井百姓间的传唱流播。

其第二大艺术特征,就是情感表现手法极为丰富。

明代小曲虽然大多由市井小民所创作,但却绝对不是粗鄙不堪的烂作。曲中善于用典、反衬、平铺直叙、寓景于情等表现手法,来表达作品主旨和思想感情。

《乐府玉树英》中《新增劈破玉歌》,算得上此中代表:

舜天子曾把奴亲敬,有王祥腊月里卧冰,孟宗哭竹冬生笋。黄香曾扇枕,皋鱼自刎身。奉劝贤良,奉劝贤良,休忘了根和本。

这段小曲是劝人行孝之作,但并未开门见山,而是先后列举了舜帝奉亲、卧冰求鲤、哭竹生笋和黄香温席等几个孝子典故,大大增强了劝人行善的说服力,是明代小曲在用典表现上的典型。

卧冰求鲤

整体分析,明代小曲虽然是明代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化,但是它的文学性和思想性却一点不差。不但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炉火纯青,还兼有丰富异常的表现手法。综合之下,让这个即便不是由士大夫和文人阶层主创的艺术形式,也拥有了不差于名家章回体小说的审美趣味。

三、明代小曲的根本性质

我们已经了解了明代小曲的概况和艺术特色,但仍然不清楚它的根本性质,换言之,什么样的曲子,才算是明代小曲呢?

首先一点,就是灵活性和天然性。

明代小曲的灵活性,主要是针对格律谨严的韵文而言,小曲没有固定的韵律、句式、结构,它是市井百姓在生活中即兴创作、随性发挥而来的。它的传播没有固定的文本,而是靠口口相传,因此小曲在传播过程中便发生了各种变异,增字减字时有发生。而其天然性则来自于市井生活的复杂之中,任何颇具热度的传言或者突发事件,都可以作为明代小曲的创作素材,其创作来源,是具有自发特征的天然形成。

明代小曲谱

第二,则是传承性和变异性。

与传统戏曲艺术需要科班出身,练习唱念做打十余年才能有所小成不同。明代小曲因为其创作群体和故事结构的通俗性,基本不需要太多专业基础,就可以作为传承者,去学习,去传承小曲艺术。而在此同时,明代小曲口口相传,对于传承具有方便,但却容易在传承之中产生变异。明代小曲的传播往往都伴随着吞字、变字,甚至错句等变异现象,因此也可以说,明代小曲的传播史,就是它不断的变异史。

第三,就是地方性与共域性。

明代小曲具有特色的根本因素,是它的地方色彩。小曲之所以能够,以某种大致稳定的曲调,在某一地区广泛流传,地方性是最根本的基础。小曲由市井百姓创作,并且也是在市井百姓间传播,地域性是小曲与身俱来的,是其传播与发展所必需的。虽然语音、方言、习俗、文化等方面都会因为差异而产生小曲的地方性。但是涉及到最根本的价值观和审美体验,全国各地都是一样的。因此,明代小曲也就产生了,地方性与共域性并存的独特特质。

结语

明代小曲是明代百姓在生活中,在劳动中,以广大市民阶层,为主要创作者,从而创作出的通俗艺术。它具有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成熟的修辞运用,也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质,是封建社会末期,“俗”文化的代表者。但文化领域最高殊荣,从来都是雅俗共赏,虽然明代小曲并不阳春白雪,但也作为中国文化中“下里巴人”的艺术瑰宝,值得我们一代代人共同发掘。

0 阅读:11

小牧童那小罡

简介:再多一点努力,就多一点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