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息肉小知识

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 2024-03-15 15:19: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象以前祖辈那样,整天粗粮蔬菜,难得逢年过节才能吃点荦菜神马的,这不,年前的一首打油诗是这样说的:“每逢佳节胖三斤,仔细一看三公斤……”。由于大量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膳食纤维摄入不足,会改变大肠内环境。有研究显示,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40%则是肠息肉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还有慢性炎症刺激、家族遗传等因素。

而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极为密切。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较高,直径大于 50 px 的腺瘤样息肉,其癌变率可达60%以上。因此,绝大多数肠癌均由肠息肉演变而来。据估计,从息肉到发展为癌变的时间为 5~15 年。而一旦发展成进展期肿瘤,则病程明显加快,其治疗效果会受到肿瘤大小、浸润、转移等各种因素影响,很多患者虽然经过积极治疗,承受各种包括手术、放化疗的痛苦,特别是直肠下段的肿瘤,手术后须进行人造肛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部分患者生存期却只延长了短短几个月时间,最终是人财两空的结局。我们的目标是在息肉发生癌变之前阻断它的发展,就可以有效控制结肠癌的发生。

结肠息肉的兄弟姐妹

结肠息肉实际上是很常见的疾病,包含的种类也是很多,一般医学上把胃肠粘膜表面生长出的隆起性病变,统称为“息肉”,但实际上息肉是一个形态的描述,它包含了“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家族性息肉病”等等种类。

那么根据其病理特征,一般认为,前三者为良性息肉,从组织学上来说,没有异型性改变,因此不易发生癌变;而后者,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或者称之为“腺瘤”,又包括了腺瘤、管状腺瘤、绒毛管状腺瘤等等,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退,目前也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某种药物可使息肉消失,若发现了息肉而不及时处理,随着时间延长,息肉长大,会发生腺体的异形性,当异形性发生到重度异形增生(或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已经是癌前状态了,我们可以理解为“站在悬崖边上”了。日本有学者研究,一个腺瘤不经过任何干预仅定期检查,往往在2-10年内发生癌变,而这个时间是无法预知的。

预知肠息肉的发生

要想对结肠癌进行预防,就必须进行体检,可问题来了,哪种检查对肠息肉和肠癌最有效呢?

目前,结肠镜依然是最有效的手段。难道要求所有人都去做肠镜么?这似乎也不太现实吧,所以,就需要进行初筛。

怎样才能进行初筛呢?初筛――最直接、最简单、最省钱的检查方法便是“大便隐血试验”检查。正常人大便常规检查隐血试验为阴性,若发生大便隐血试验为阳性,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当然也有可能是上消化道疾病引起。

哪些人群为高发人群呢?一般认为,具有肿瘤家族史的人群为高发人群,而高发年龄,通常在40岁以后。但是,我们不断有检出35岁以内的青年人结肠癌,这就需要大家平时注意了,如果有大便性状和排便习惯的改变,就要及时进行检查。另外,鲜血便,也需要注意除了痔疮出血以外,直肠息肉或息肉癌变导致的出血也不在少数,已经有很多长期解血便误认为是痔疮的患者,或者痔疮术后,仍有大便出血,最后肠镜检查发现,原来是直肠癌,只能接受外科手术了。

结肠镜检查没那么可怕

前面提到最有效、最直观、最有价值的检查便是结肠镜检查。这种内窥镜诊疗技术,它就像一个摄像头直接进入肠道内,由医生操控完成整个结肠的检查。很多患者对肠镜检查感到非常可怕,那么粗的管子插进去,在肚子里“捣”,担心会损伤肠子,也害怕疼痛。

实际上,由于设备及技术的改进,特别是单人肠镜技术的改进和无痛苦肠镜的应用,现在肠镜检查并不很痛苦了。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发现3-5mm以上的息肉,有些炎性或增生小息肉可以直接在检查时通过专用的活检钳将它们夹除,既起到诊断作用又起到治疗作用。

不过,有一些原因会影响了息肉的检出率,那就是低质量的诊断肠镜、低质量的肠道准备以及医生的操作经验等。所以,要求在进行结肠镜检查前,务必要遵照预约要求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和肠道准备,这样才能达到最佳肠道清洁效果,以便更容易发现病变。

而现在不断有更先进的设备投入使用,再加上新技术的运用,使得微小的息肉也能被发现。事实证明,由于肠镜的广泛运用,患者的认知度提升以及息肉切除技术的改进,肠镜下息肉切除对阻止肠癌的发生已经获得成功,相当一些患者从中受益。

0 阅读:607

河南省医学科普学会

简介:普及大众医学科学知识,提高人民身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