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护肝的人已经进医院了,肝脏明显的求救信号,就一个字!

经络技巧 2024-03-25 14:20:46

肝脏在遭遇困境时,常通过特殊方式传递信息于人体,有简单而又不容忽视的一个字:黄!

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酒桌文化蔚然成风,不少人为了工作、交际之需长期饮酒,浙江省的季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总以为,酒后服用护肝片就能高枕无忧,却不料这种做法反而让他住进了医院。与此同时,盲目的用护肝片,加上长期的过量饮酒,湿热之邪内蕴于肝,肝气因而郁结不畅,肝脏正常功能遂受损。肝脏一旦出现问题,会向我们传递求救信号。比如,季先生出现的皮肤黄、尿液黄,眼睛黄,就是典型的黄疸症状。而转氨酶和胆酶的异常升高,就是肝脏排毒功能受损的表现。

黄疸的发生与中医五行理论中的木行失衡密切相关。肝脏受损,则主疏泄功能失常,胆汁生成与排泄受阻。胆汁本为助脾胃消化水谷,因肝脏功能失司,不得正常排泄于体外,反逆于血脉,溢出肌肤。这种黄疸现象正是肝脏功能受损、五行失衡的明显表现。

黄疸,有阳黄与阴黄之别,二者在症状及表现上完全不同,肝病难治,这可能是原因之一。

阳黄的症状及表现

何谓阳黄:多因湿热之邪内蕴,熏蒸肝胆,胆汁外溢所致。所产生的黄色,犹如新摘的橘子皮般,是湿热之邪深蕴于体内,致使其疏泄受困。胆汁应如泉水涌流,本应顺应肝胆气机而行,现在却为湿热所扰,疏泄失常,不得循其常道而行,反逆外溢,浸入肌肤所致。

阳黄的表现:除了皮肤、巩膜黄染外,常伴有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湿热内盛的表现,说明体内的热邪很重。阳黄的舌苔黄腻,脉象则滑数有力,此为湿热内蕴的典型表现。在五行理论中,阳黄与火元素相应,性炎热而向上,易耗伤人体津液。所以阳黄的人,肝火常随之而上炎,以致头晕目眩、耳鸣如潮、目赤肿痛。

阳黄调理方向:当以清热利湿,辅以泻火解毒、利胆退黄。

推荐食疗方:茵陈栀子薏米粥

材料:栀子:10克(泻火解毒,清心除烦),红枣:6颗(补气养血,调和药性),茵陈:20克(利胆退黄,清热利湿),薏米:50克(健脾利湿,清热解毒)粳米:100克(和胃健脾,补中益气)。

做法:

1,茵陈、栀子嫌浸泡。将浸泡好的茵陈、栀子小火煎煮20分钟,去掉药渣。

2,将薏米、红枣、粳米小火煮40分钟。

3,将之前滤取的药液倒入粥中,搅拌均匀,再煮5分钟。早晚两次食用即可。

注意:阳虚、血虚、气虚的人不宜服用。

阴黄的症状及表现

何谓阴黄:相较于阳黄,其黄色更显晦暗,呈烟熏色。寒湿阻遏肝胆,血亏脾虚无法滋养,就会阴黄,胆汁疏泄就会失常而外溢于皮肤。

阴黄的表现:除肌肤、巩膜呈现黄染之外,常伴有乏力、四肢冷、腹胀、便溏等症状。这些表现都是寒湿内盛或脾虚血亏,体内的寒邪或虚证较重。阴黄的舌苔白腻或白滑,脉象沉迟或濡缓,这也是寒湿内盛或脾虚血亏的典型舌脉表现。在五行理论中,阴黄与土元素相应,土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易伤阳气,多因脾虚湿困,运化无权,湿邪内蕴,胆汁疏泄失常所致。

阴黄调理方向:应该用健脾养血、温阳散寒的方法,以扶正祛邪、利湿退黄为主,旨在调理脾脏功能、祛除寒湿之邪。

推荐食疗方:当归生姜羊肉黄芪粥

材料:当归:15克(调经止痛,养血活血)黄芪:20克(健脾益气,升阳固表),,生姜:10克(温阳散寒,和胃止呕),羊肉:100克(温补脾胃,益气养血),粳米:100克(和胃健脾,补中益气)。

做法:

1,先把当归、黄芪浸泡30分钟,羊肉焯去血水。

2,把生姜、当归、羊肉、黄芪、粳米与先前浸泡的药水一起在锅中小火煮40分钟。

3,加盐调味,早晚两次食用即可。

注意:高血压、热毒炽盛、阴虚火旺不宜服用。

所以,弄清自己属于阴黄还是阳黄对调理才有积极的帮助。当然,经络技巧木子小编一直建议大家多以经络调理为主,比如:睡前推揉肝经,可促进气血畅通,可调和肝气,舒缓眼部疲劳。多按摩中封穴、太冲穴,补益肝脏、滋养血液。

0 阅读:138

经络技巧

简介:穴位、经络、技术、手法、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