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神又在武当山出圈了,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十堰堰之凿 2024-04-23 17:38:33

“身为十堰人,我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在武当山目睹规模如此盛大的游神活动。这一刻,我的内心真是激动不已!”4月22日,武当山景区人流如织,众多游客体验了来自福建的“咚咚咚”。

游神出圈的背后

高大威武的神将在众人簇拥中走街串巷,气宇轩昂、仪表堂堂的“张世子”“张二世子”“赵世子”等神将意气风发,扛神将的人迈着独特步伐,将塔骨的双臂有技巧地甩动,四处巡视的神将被演绎得栩栩如生。

今年春节,不少地方掀起了追捧传统民俗的热潮。福建游神火爆出圈,众多网友通过手机领略了民俗文化蕴藏的历史内涵与文化自信。

游神文化流行于东南沿海一带,以闽、粤最盛,是一种古老的祈福活动,它集民间信仰、民俗文化于一身,祈求神明庇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这些神明通常是历史上有来历或真实存在的人物,并且对乡里、地方乃至国家作出过贡献。从本质上看,它是一种古老的祈福活动,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期待,也蕴含着对文化传统的传承认同。

福建何以游神盛行?人类的祈福活动历史久远,代代相沿。每每中国传统节日里,多姿多彩的祈福活动便集中上演,地域不同,习俗相异,主题却都是敬天福地、祭祀先祖,驱邪避灾、迎祥纳福等。

游神,游的只是神吗?福建人游神乐此不疲,游的不只是各种神灵,更是传统民俗文化蕴藏的历史内涵和文化自信。

游神,满满的仪式感,营造出浓浓年味,持续引发情感共鸣,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内在生命力。

传统文化的魅力

4月20日20时12分,闽台地区旅游团队乘包机抵达武当山机场。“赴山海之约·祈中华之福”闽台地区大型旅游团队来堰文旅交流活动于4月19日—23日在武当山举行,5000余人的大型旅游团队分别乘坐包机、包车、专列陆续来到武当山,体验武当文化。

4月21日20时,武当文化广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国家级非遗潮汕英歌舞,闽台特色民俗文化舞龙、舞狮、大鼓凉伞、腰鼓表演等节目一一精彩展示。

被称为“中华战舞”的英歌舞,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一种歌颂英雄的民俗,英歌舞沉淀了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心态。

前不久,汕头市“英歌舞小女孩”火遍全网。5岁小女孩庄恩琪本来只是静静地站在家门口的路边看热闹,没想到却成了一场民俗文艺巡游活动的主角。当英歌队经过时,庄恩琪突然挥动英歌槌、跳起英歌舞,和着英歌队员的节奏“吼”了起来。眼神坚定、毫不怯场的她,立马吸引了英歌队员的注意,他们纷纷停下脚步,与她互动共舞、握手、碰拳致意。

同样引人关注的是,十堰两岁多男孩汪鑫泽打鼓的视频也火了,浏览量高达180多万。有网友评论说:尿都控制不住的年纪,却控制住了节奏。

62岁的汪坤成是汪鑫泽的爷爷,业余爱好是“打火炮”(民间吹打乐)。

每次汪坤成和民间艺人打火炮时,汪鑫泽便站在一边静静聆听、观看,回家后便会跑到乐器前摸摸这个、敲敲那个,很是好奇。

一次,汪坤成和艺人们打火炮时,汪鑫泽双手挥舞着鼓棰,上下翻飞,时而大鼓,时而小鼓,而且节拍基本都是正确的。

鼓,中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是在坚固的且一般为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可以用手或鼓锤敲击使之振动而发声。相传在远古时期,人们借用鼓这样一种发出特殊声音的响器,传递信号,以起到迎神驱邪的作用。如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九擂夔鼓擒蚩尤”,史载“黄帝伐尤,玄女为帝制夔牛鼓八十面,一震五百里,连震三千八百里”,黄帝率部队在与蚩犹大战时,擂起这种特别的鼓,连擂九通,声震数千里之外,天地为之变色,蚩尤部队丧魂落魄,遂克伏蚩尤之党。胜利后,黄帝又作了一部《棡鼓曲》以示庆祝,曲子激越雄壮,气势万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不管是“英歌舞小女孩”,还是“两岁男孩打鼓”,里面包含着属于中国人精神内核的东西,这些东西值得继承,应该继承,越早继承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从娃娃抓起,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筑牢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应该常态化并一直做下去。

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国人的文化自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从少儿甚至幼儿做起,以孩子为对象,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在坚持文化的灵魂不变的同时,形式上可以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各种形式让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递和普及,激发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进一步培养和增强孩子、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让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创新赋能的思考

传统文化和传统民俗承载着人们对乡土的眷恋,更寄托着文化意蕴和精神追求。但它的形式不会永远停留在昨日,而是会与时间一起奔涌前行。游神火爆,印证了短视频平台传播的“魔力”。在“互联网+”背景下,应随着时代变化创新表达形式,在拥抱潮流中寻找新的“打开方式”,从而打破民俗传统所受的地域与时空限制,使其真正进入民众的记忆深处,并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活化传承发展。

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的武当山,地处秦岭与大巴山交会处、黄河与长江的中间点、秦楚两国的沟通咽喉,自古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这里不仅是中国道教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林草木间充满了刚柔并济、行云流水、海纳百川的传奇故事。

武当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自唐以来,历朝皇帝曾封号武当。唐朝属“七十二福地”;元大德八年封号“武当福地”;明永乐十五年封为“大岳”,位列五岳之上;明嘉靖三十一年,封为“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

武当地位之崇高、之显赫,是天下名山中的佼佼者。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赞武当,披头写下三个大字“第一山”。它创建了中华武术重要流派之武当派(武当武术)。元末明初,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了闻名于世的武当派,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谓。武当派不仅传承至今,还吸引了无数外国友人前来学习。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你站在武当山金顶,远望群山,可能会赞叹:真不愧是古代规划、设计、建筑的典范。

步入新时代,青年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这群与新媒体同成长、共发展的年轻一代,已成为推广传统民俗的重要力量。游神出圈,正是有了新生力量加入,如“90后”积极学习打鼓板、“挺神将”,“00后”主动参与设计新版神将形象。应把“接力棒”从老一辈传递到年轻一代手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努力将老习俗过出新味道,展现出有朝气有活力的文化面貌,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也有不容小觑的经济效益。今年,福州的游神活动,就吸引了京沪粤各地游客参与,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武当山如何让民俗文化与市场经济相互交融,为发展注入新动能,也是当地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0 阅读:11

十堰堰之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