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左共和国”将加入俄罗斯?97%民众赞同,乌情报局:情况不实

船长观世界 2024-02-24 18:50:53

据《观察者网》援引《乌克兰真理报》22日报道,有传言称“德左共和国”将在未来的大会讨论加入俄罗斯。虽然大会议程并未被透露,但乌情报局已经忍不住立刻跳出来“辟谣”,乌情报局称:“情况不实。”

“德左共和国”地处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实际上是由摩尔多瓦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地区,该地区主要是俄罗斯人,讲俄罗斯语,并且与乌克兰接壤,从一开始,该地区便成立了未被广泛承认的“德左共和国”。

从此以后,摩尔多瓦便经常与“德左共和国”发生冲突,直到后面,苏联的一个军介入了当地的武装冲突,等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部队接替了驻守的苏军,仍然在当地维持和平。据了解,截至目前,该国仍然有俄罗斯维和部队驻守。

更重要的是,“德左共和国”十分亲近俄罗斯,他们的主要建筑上一般都挂有俄罗斯国旗,并一直期望能并入俄罗斯,由于摩尔多瓦以及乌克兰和北约的阻挠,合并的事情一直没能如愿。

早在二十多年前,“德左共和国”就已经举行了加入俄罗斯的全民公投,数据显示,97%的民众自愿加入俄罗斯联邦。不过很可惜,因为受到外部势力的阻挠,并未能如愿,但“德左共和国”并未放弃。

直到俄乌冲突爆发,乌东部几个州陆续加入俄罗斯,使得“德左共和国”也十分期盼一同加入。随着时间的推移,俄军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乌军的空间被进一步地压缩,这也使得“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的想法成为可能。

一旦“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对乌克兰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消息,毕竟俄军在东方,而“德左共和国”在西方,如果二者达成共识,那么乌克兰便有面临双线作战的风险,还有可能使得冲突继续扩大。

美欧国家也不愿让“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对他们来说,该成为抵抗俄罗斯前线是乌克兰,而不是罗马尼亚,“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意味着俄罗斯“西进”,他们能允许北约东扩,却对俄罗斯西进十分谨慎。

虽然如此,“德左共和国”的地缘条件实在很差,左邻右舍都是潜在敌对势力,内部的俄罗斯维和部队也数量不足,如果贸然行事,很有可能要遭到来自北约军事力量的打击,从而导致冲突外延。

由于俄罗斯早就已经警告过:“如果俄罗斯的本土遭到进攻,那么俄军将会动用毁灭性武器。”北约不愿为了“德左共和国”而惹怒俄罗斯。这件事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中,如果有必要,北约或许会放弃“德左共和国”,就像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放弃乌克兰加入北约一样。

虽然如此,但北约和乌克兰方面却已经做好了准备。在外界盛传“德左共和国”可能讨论加入俄罗斯,甚至连会议议程都未公布时,乌情报部门竟然直接表示;“情况不实”,这个表态就很耐人寻味,至少说明三个可能。

首先第一个可能,乌克兰情报部门已经渗入了“德左共和国”内部。由于乌情报人员的介入,乌克兰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许多重要信息,掌握俄维和部队部署位置,或者是“德左共和国”武装部队的信息,甚至是该国的会议议程。

在这种情况下,乌克兰可以说是达到了“知己知彼”的程度,乌方知道“德左共和国”这次会议不是讨论加入俄罗斯。

其次第二个可能,乌克兰已经做好了万全准备。“德左共和国”毕竟在乌克兰边境,周围几乎都是北约势力范围,一旦发生冲突,很难坚持下来。因此,乌方根本就不在乎,无论“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与否,局面都能很快控制住,所以安定人心才是最重要的,武断地表示:“情况不实”也没什么。

最后第三个可能,乌克兰有意诱使“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如果“德左共和国”加入了俄罗斯,那么美欧国家将会更加警惕俄罗斯,这样一来,不仅是乌克兰可以等到更多的援助,甚至可能把摩尔多瓦或者北约都给拉扯进来,虽然在战术上,让“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不是好事,但在战略上,绝对是个聪明的做法。

不管怎么说,“德左共和国”是否加入俄罗斯,还是要看形势的变化。就目前看来,俄罗斯似乎并不愿意接管整个乌克兰东部,它所期待的只是获得东部的地区,一旦“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那么俄罗斯可能就不得不致力于打通“陆上通道”,战事也会进一步扩大。

如果俄军的优势明显,在战场上进展顺利,那么“德左共和国”加入俄罗斯也无可厚非。如果俄军同乌军依然保持战略相持状态,那么“德左共和国”就不应该加入俄罗斯以扩大局势,一切都要以战场形势来判断。

只是按照目前的情况,俄罗斯军队捷报频传,乌军既缺乏兵源,也缺乏武器弹药,再这样下去,可能不只是“德左共和国”,整个乌克兰东部都要加入俄罗斯了。不过事情还未到万分紧急的地步,毕竟俄乌之间仍然只是地区冲突,仍有和谈的可能。

乌军无法继续向前推进,俄军也不愿继续扩大战争,至于美欧国家,大多已经厌恶了这场战争。现在的俄乌冲突,更像是毫无意义的绞肉机,和平是迟早的事情,俄方早已表明态度;“愿与乌方磋商”,但泽连斯基却不许,或许他在期盼和平的同时,也要想保全颜面吧。

0 阅读:1636

船长观世界

简介:船长观世界,专注于时事领域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