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与宋仁宗君臣的风云际会

彦东 2024-03-01 21:03:43

宋仁宗年间名臣辈出,其中最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便是包拯、包青天。

包拯,字希仁,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出生于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合肥)一个名门望族,是家里的独生子。

(民间故事里把包拯的身世描写得坎坷离奇:说包拯生来面黑,额头有月牙,屡受兄嫂迫害,为嫂母抚养成人等,此纯属杜撰,与史实不符。)

仁 宗天圣五年(1027年) , 28岁的包拯考中进士,被授为建昌知县。因父母年事已高,包拯不愿远去做官,故辞官归里奉养双亲。

(欧阳修评价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著于朝廷。")

直到十年后双亲去世,包拯才由嘉祐四年(1037年)重新踏上仕途。先任天长(今安徽天长县)知县,三年任满升殿中丞、端州(今广东肇庆)知州,再三年后奉旨入京,迁为监察御史、权度支判官、三司户部判官。

庆历四年(1044年)包拯上书仁宗建议道:“国家每年用哕币贿赂契丹,这并非防御戎狄的良策,应该训练士卒、选拔将领,致力于充实和巩固边防。”其后又上《乞不用赃吏疏》,疏日:“ “廉者,民之表也; 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司谏院期间:曾七次弹劾酷吏王逵,顶住各方面的压力, 最终把这个宠臣拉下马;曾弹劾仁宗最亲信的太监阎士良'监守自盗”;又曾四次弹劾皇亲郭承佑,让仁宗几乎下不了台;还曾弹劾宰相宋庠,身为重臣却毫无建树。

庆历六年一-- 庆历八年,包拯历任京东、陕西、河北转运使。每至一 地,都以减轻民间负担、改革弊政、发展生产为己任,实施其"宽民利国"的经济思想。

皇佑二年(1050年) ,包拯被召回朝廷任天章阁待制、司谏院。六月仁宋任命张贵妃的伯父为三司使(相当于今之财政部长) , 包拯闻讯,上疏道:“张尧佐资质平庸,做个小官也不称职,怎么能让他做掌握国家财政大权的一把手呢?再说张尧佐身为外戚,也不应委此重任,免招清议。”请求罢免张尧佐。仁宗迫于压力,只好撤掉任命。

十一月仁宗被张贵妃缠不过,又准备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史、淮康节度使、景灵宫牧、郡牧制置使四职。包拯闻讯,联名唐介等其他谏官上折阻止。仁宗这次铁了心要封张尧佐,不愿再听劝谏。包拯义愤填膺在仁宗面前慷慨陈词,说到激烈处,横飞的唾沫溅到仁宗面上。仁宗无奈边听边举袖拂面,侍包拯说完,仁宗站起拂袖而去。回到后宫,仁宗对张贵妃叹道:“宣徽使、宣徽使,你就只知道宣徽使,你不知道这包拯他还是个御史呢”!事后仁宗收回了张尧佐的宣徽南院使等两职。

次年八月,仁宗又授予张尧佐宣徽使一职。包拯再次上本:坚决反对,力主将张尧佐谪守河阳,不得在京师供职,尤其不得任使相。仁宗拗不过包拯,只好把张尧佐贬往河阳了事。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包拯三弹张尧佐”。

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嘉佑元年(1056年) ,包拯请求外放,分别在扬州、庐州、池州、江宁等地做地方官。

嘉祜元年(1056年)十二月, 包拯奉调入京,“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事”,迎来了他人生中又一个黄金时期。开封府是京师所在地,皇亲贵胄云集,历来号称难治。包拯上任后,力革弊政、大力平反冤狱、严惩不法权贵,使"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包拯在开封府尹一职上虽只干了一年多的时间,却为国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的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一身正气广为世人所传诵。京师老百姓都盛传的“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就是对他的最好褒奖

嘉祐三年( 1058年) , 包拯入朝任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兼理检使,领转运使、提点刑狱。在任上纠劾贪官、平反冤狱,又做了不少实事。

嘉祐四年( 1059年)迁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

嘉祐六年( 1061年) : 给事中,礼部郎中(后礼部侍郎) , 三司使,枢密副使。

嘉祐七年(1063年) ,包拯病重,弥留之际留下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说完瞌目而逝,享年六十四岁。京城的老百姓闻讯:悲痛欲绝、叹息不止。仁宗皇帝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并亲自到包家吊唁,看到包拯家里俭朴无华、清贫如洗的状况,仁宗连声感慨不止。其后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赐谥号“孝肃”。

包公一生为官:清廉正直,刚正不阿 ;为政:执法如山,勤谨爱民;为人:忠孝两全,一身正气,可谓千古以来少有的名臣!仁宗与包拯:一君一臣风云际会,有了仁宗这样仁厚大度的明君,才有了包拯这样忠直先双的名臣;君臣相得益彰,名扬千古!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