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版传统百家姓,第9名,“冯姓”的起源和历史,你知道多少?

老六的师傅 2024-01-19 00:57:06

宋版传统百家姓,第9名,“冯姓”的起源和历史,你知道多少?

冯姓主要有以下几种起源:

源于归姓,为冯简子之后。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编辑搜图

源于姬姓,为姬昌之后,系承毕公高,始祖冯文孙。据《元和姓纂》和《广韵》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毕万之子追随晋文公立国,封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魏家为诸侯,其后人魏长卿一支受封于冯城。于是这一支子孙逐步放弃了毕、魏之姓,以邑为氏而改姓冯,史称冯氏正宗。而魏地的子孙则氏魏,故冯、魏两姓实为同一脉族。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拓拔·穆泰氏族,属于以先祖官职称号为氏。北魏太和年初(公元477年),拓拔·穆泰被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以功臣子孙,赐爵冯翌侯,迁殿中尚书,进爵为公,出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不愿意去定州,便伪称有病,要去恒州。北魏孝文帝同意了,将原恒州刺史陆叡改为定州刺史,后拓拔·穆泰加晋为宜都王。后因拓拔·穆泰与征北将军、恒州刺史、巨鹿公伏鹿孤·贺鹿浑等不满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政策,计划在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农历12月起兵推翻北魏孝文帝,谋立北魏孝文帝的二叔平阳王拓拔·叡(后来的北魏文成帝元叡)。但不料拓拔·叡怕得要死,当即将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的谋计秘密反告于北魏孝文帝。因此拓拔·穆泰、伏鹿孤贺鹿浑等皆被北魏孝文帝派任城王拓拔·澄率兵予以诛杀,因叛事未实,因此没有波及子孙,但撤消了宜都王之爵位。在拓拔·穆泰的后裔子孙中,其长子拓拔·遂留接续冯翌侯之爵,后成为代郡穆氏的鼻祖;而在次子拓拔·觏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爵称号“冯翌侯”为姓氏者,汉化称冯翌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冯氏,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冯氏正确读音作féng。

源于蒙古族,出自明朝初期蒙古巴尔虎部嘎拉珠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编辑搜图

冯姓历史名人有:

以下内容为付费内容43%

冯梦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冯国用:元末明初将领。

冯胜:明朝开国功臣。

冯延巳:五代时词人。

冯缭:中国第一位女政治家、女外交家。

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

编辑搜图

冯姓的历史典故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

冯驩弹铗:冯驩是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贤士,他曾投靠孟尝君门下,在一次宴会上,他一边弹着铗(宝剑),一边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给他提供了鱼肉,他才停止弹唱。后来,人们用“冯驩弹铗”比喻有才华的人渴望得到展示和认可。

冯绲辨奸:冯绲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官员,他曾经在担任益州刺史时,遇到一起疑案。案情涉及两个县的官员,彼此勾结,谋害百姓。为了掩盖罪行,他们把赃款埋在地下。冯绲到任后,命令下属官员不要动罪犯的居所,而是将地挖开,找到了赃款。然后以此为突破口,将罪犯全部缉拿归案。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处理复杂案件的才干。

冯玉祥“丘八诗”:冯玉祥是民国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他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丘八诗”的诗,表达了对军阀混战和外国侵略的反对和愤慨。其中有一句:“丘八先生挖眼睛,挖了他们眼睛换金砖。”这首诗后来广为传唱,成为中国文化抗战的一种代表。

编辑搜图

冯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目前人口数量排名在第27位左右。根据不同的统计数据,冯姓人口数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来说,冯姓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加。

根据2019年的数据,冯姓在中国大陆的人口数量约为723万人,在台湾地区约有2.3万人。冯姓的人口分布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在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此外,冯姓在海外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口分布。据不完全统计,海外冯姓人口数量约为6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

总体来说,冯姓是一个人口众多、分布广泛的姓氏。

0 阅读:8

老六的师傅

简介: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