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醉氧,打工人为何爱上《我的阿勒泰》

翠丫看电影 2024-05-10 11:28:52

在众多都市剧浓墨重彩地描写情感纠葛的当下,一部短剧悄然亮相。

情节如溪水般细腻,台词似涓涓细流,轻轻触及观众的心弦。

片中展现的新疆阿勒泰美好闪光的日常生活,令人向往。

作为国内首部散文影视化成功改编的作品,《我的阿勒泰》的成功也改变了散文作品弱情节不宜改编成电视剧的长期误解。

当下,由马伊琍、周依然、于适主演的《我的阿勒泰》正在央视一套播出。

此前,第7届戛纳电视剧节(Canneseries)公布入围名单,《我的阿勒泰》入围最佳长剧集竞赛单元,成为首部入围戛纳电视剧节主竞赛的长篇华语剧集。

这部只有8集的迷你剧首开先河上星央视一套黄金档。

作品以轻喜剧的叙事风格向观众展示普通人找寻真我的心路历程,是一个带着轻盈诗意和散文韵味的电视剧。

截至2024年5月8日11时44分,该剧在爱奇艺的站内热度破6000,连续多日登顶全网收视榜。

在口碑上,也是好评如潮。

曾经《去有风的地方》掀起了一股云南旅游热,今年这部剧的播出,有人预测也许会带来新一波的旅游热度。

不少网友说:“已经在查阿勒泰的攻略了”。

这部只有8集的迷你剧首开先河上星央视一套黄金档。

作品通过质朴疗愈的影像、轻喜剧的叙事风格向观众展示普通人找寻真我的心路历程。

是一个带着轻盈诗意和散文韵味的返乡故事,也是一部美学独树一帜的影视作品。

《我的阿勒泰》根据作家李娟的同名作品改编,这是一本长销十余年的自传散文集。

作者以细腻朴实的笔触还原了新疆阿勒泰地区生活的风貌。

现实生活中,李娟从小跟着母亲来到新疆生活,她把在新疆阿勒泰的生活趣事和种种见闻,都写进了《我的阿勒泰》里。

新疆阿勒泰以哈萨克民族为主,李娟一家是那里是少有的汉族人。

李娟的妈妈在当地开了一间小卖部,李娟在县城工作不顺利,便回到阿勒泰与妈妈一起经营小卖部。

剧版《我的阿勒泰》讲述了李文秀(周依然 饰演)这个汉族少女在追求文学梦想的道路上所经历的挫折与成长。

剧集开篇,19岁的李文秀在乌鲁木齐的餐馆打工。

性格内向自卑的文秀始终怀揣着一个文学梦,却因读书不多而被嘲笑。

在搞砸了餐馆一次重要的接待之后,李文秀不得不收拾行李,拿着被同事骗剩下的遣散费,不远千里回到阿勒泰投奔母亲张凤侠(马伊琍 饰演)。

后来,李文秀又结识了哈萨克族少年巴太(于适 饰演)之后,她渐渐发现生活之美、生命之美。

近年来,返乡剧已经成为荧屏女性题材创作的新类型。

在这类故事中年轻的女主人公往往遭遇职业瓶颈返乡,并在返回家乡后遇到帅气的男主角,由此在女主角寻找人生意义的主线剧之外辅以爱情支线。

《我的阿勒泰》使用了返乡剧常见的故事模板。

作为首部散文影视化改编的作品,《我的阿勒泰》成功的戏剧化改造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散文作品弱情节的问题。

这部剧的独特之处在于地域特色,展现了阿勒泰的绝美风光和哈萨克族牧民的原生态生活。

剧中主角母女的剧情线也有不同以往的打开方式。

马伊琍饰演的母亲张凤侠是从江苏来的知青,丈夫早逝,一个人照顾痴呆的婆婆。

虽不是草原儿女,张凤侠身上却有一种反世俗常规、极具原始生命力的侠气,她大胆洒脱用坚韧智慧解决生活难题。

马伊琍在角色演绎上突破形象,诠释这个异于常人的奇女子身在旷野的野性和粗粝,全无《繁花》中夜东京老板娘的精致感。

有观众表示,散文要进行影视化的改编并不容易,需要建立清晰的人物性格和故事走向。

同时又保留原著清新质朴、散淡美好的风格。

但目前来看感觉还不错,影像质感在线,大自然的治愈和青年的野性十分令人着迷。

就像有人说的,如果新疆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那么阿勒泰就是天堂的中心。

虽然剧集开篇时还不是阿勒泰最美的夏秋季节,但阿勒泰的冬季也令人印象深刻。

4K超高清拍摄下,阿勒泰的旷远感被描绘得令人心旷神怡,又略带几分苍茫孤寂。

天空呈现出冬日特有的高远与清澈。

尽管冬已深沉,大地沉睡,四周的草木大多已褪去夏日的繁华,枯黄一片,仍有不屈的绿意顽强地穿透季节的严寒,点缀在苍茫大地。

树木尤其是那些耐寒的松柏,挺拔地矗立,在一片寂静中显得尤为庄严,向世人诉说着关于时间、生存与坚持的故事。

对于散文改编有网友表示,影视化还原了不少文章里的细节,很好地寻找到了一种平衡。

例如在李文秀一家三人去澡堂的这一段。

李娟曾经写道:在澡堂洗澡,我这平凡的身子,平凡的四肢,不久后将裹以重重的衣裳,平凡的走在黄昏之中。这平凡的生活,这平凡的平安。我不再年轻,但远未曾老去。

而剧中水气氤氲,歌声影影绰绰的澡堂,平静而自然地呈现着作者的这种心境,氛围与散文中的描述奇妙地契合在了一起。

比较出乎大家预料的是,虽然整个片子看起来有一种满满的文艺感、

但又在某些时候走了一条轻喜剧的路线,同李娟笔下的文字一样轻盈。

例如在李文秀被乌鲁木齐的餐厅开除后被迫回到阿勒泰,大巴摇摇晃晃坐了一整天,母亲电话打不通在戈壁滩里迷路。

赶上放牧,她被树上掉下来的面骨吓得到处乱窜,终于回家睡觉了,床还塌了......

李文秀的生活屡屡笨拙碰壁,一切都不太顺利。

但是奇妙的是,这些并不令观众感到压抑,反而有一种“人在囧途”的喜剧效果。

有网友称,阿勒泰像是徐徐清风,李文秀在笨手笨脚的生活,也在慢慢的实现自我治愈,生活的重量是轻盈的。

李文秀因为母亲张凤侠饰在牧民的定居点开设小卖部,“闯入”其中。

在帮助母亲讨债的过程中,她很快发现这里人与人相处的不同之处:

“这深山的社会看似远离现代的文明秩序,实则有着自己的心灵约束。那种人与人相互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本能的相互需求所进行的制约是有限的,却也是足够的。”

在一个相对封闭且人际交往稀薄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外在强加的规则,人际关系的建立更多依赖个体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直率且坦诚,促进社区内部的紧密联系。

同时,心灵的自我约束和相互扶持构建了一种精神上的丰富。

在讨债成功之后,她与母亲这段“有用的人”的对话也引起不少共鸣。

李文秀十分开心,称自己还是个有用的人,而母亲张凤侠却问:“啥叫有用?”

“你看看这个草原上的树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没人用,它就这么呆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这段对话不少网友表示,心里感动又敞亮了。

剧集捕捉阿勒泰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宁静,也反映牧民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以及他们在定居生活中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之间微妙平衡的探索与维护。

观众能感受到那份既遥远又亲近的旷远之美,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喧嚣的心灵洗礼。

但坦率地说,如果《我的阿勒泰》只是简单地拍成“宣传片”,只是给观众带来这样一种感觉:

远方太美、太治愈了,当下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远方才是值得奔赴的,如此等等。

那么剧集不仅是对散文丰富性的极大简化,也会落入以往乡愁文学的窠臼中——对远方的单一幻想。

想象远方的“美”,是如今越来越流行的一种“都市病”。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生活中,很多人渴望逃离,寻求一片净土。

剧中,李文秀也是在都市中处处碰壁后——写作被嘲笑、打工不适应。

甚至连本以为真诚的广东仔高晓亮(蒋奇明 饰演)也坑了她一把,她才无奈回到阿勒泰投靠母亲。

虽然李文秀对于“远方”并无遐想,但她的经历却很“都市”。

从影视作品到各类短视频中,我们经常看到关于“远方”美的歌颂。

宣泄现代人对于当代生活的不满,满足他们对于简单、纯净生活的向往和想象。

这样的远方想象非常单一。

远方被构想为没有当前生存问题的乌托邦,实际上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挑战和困境。

理想化的想象忽视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现实生活的多面性,构建一种不切实际的单一美好图景。

同时,将远方视为解决个人问题或不满的灵丹妙药,反映出一种逃避现实的心态。

这种幻想暂时提供心理安慰,而非鼓励面对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剧集《我是阿勒泰》的导演滕丛丛会进一步放大这些情感。

将阿勒泰的自然美景、淳朴生活以及作者所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由,进一步理想化地呈现给观众。

使阿勒泰成为远离都市喧嚣、回归自然生活方式的“远方”象征。

《我的阿勒泰》是滕丛丛执导的第一部电视剧。

在此之前,为了寻找适合用镜头呈现的阿勒泰故事,滕丛丛早已“跋涉”了许久。

这一次,她想讲述的母题,关乎游牧文化与现代文明,关乎代际冲突,更关乎每个人之间的尊重。

在原著中,“妈妈”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女人,她能一一记住来小卖店的人,也会在汉话和哈萨克语之间创造出无数新词。

妈妈的聪明和坚韧在剧中有了更丰富的呈现。

同时,根据原作的一些人物的启示,以及导演、编剧在采风中相识的友人,剧中创作出了男主角“巴太”(于适 饰演)的角色。

李文秀除了有自己的成长线,还有跟巴太的感情线,两条线都贯穿始终。

而妈妈的角色坚强,乐观,洒脱,代表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文秀受到母亲的影响,逐渐成长,最后跟母亲相互扶持,这构成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电视剧播出时,许多弹幕提到了导演和编剧都是女性,因此捕捉到了女性真正的美好与力量。

在原著中,祖孙三代女性在旷野中相依为命的场景让创作者们非常感动。

于是她们也希望从这三代人的身上,看到岁月和命运在不同年龄的女性身上留下的痕迹。

她们虽然有痛苦和迷茫,但总是能找到生命的支点,甚至在苦难中大笑出声,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

她们就是那种你在难过的时候想要抱一抱的人。

她们也是那种刚帮你擦完眼泪,就开始跟你开玩笑,打趣你的人。

现在流行一句话:人生不是轨道,是旷野。

祖孙三代女性就生活在货真价实的旷野之中,风吹雨打,叫天天不应。

但又怎么样呢?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这就是旷野中的生存智慧,也是旷野赋予哈萨克人的生存智慧。

相较于“美”,阿勒泰的“远方”中也有它巨大的疼痛。

这从阿勒泰典型的牧民家庭巴太(于适 饰)一家中鲜明体现出来。

巴太的哥哥长期酗酒,欠账,对家庭不负责任。

对妻子托肯(阿丽玛 饰)缺乏关怀,托肯提出离婚,丈夫却不同意。

在一次醉酒从马背摔下后,巴太的哥哥冻死在寒冬夜里。

原本巴太是一名在伊犁的养马人,他野性而自由,他喜欢马,也有养马的天赋。

哥哥去世后,他被父亲要求回到牧场,“子承父业”。

还没有离婚,丈夫就已经死去,托肯仍执意要改嫁,但巴太的父亲不同意。

父亲甚至要求巴太依照当地的习俗,与嫂子一起生活,共同抚养哥哥的两个孩子。

巴太不同意,他跟嫂子说,他会劝说父亲。

托肯无奈冷笑一下,“你说了算吗?这不是爸爸说了算……男人想去哪儿就去哪儿,我们女人要做饭、洗衣服,还要看孩子,想出去一趟都没有时间。我跟你哥说过很多次,去小卖部给我买搓衣板,直到死也没带回来。”

这片被誉为世外桃源的土地并非全然无忧,它承载着生活的多重面貌,不乏现实的棱角与艰辛,暗涌着人性的挣扎与无奈。

妻子们被家务琐事缠身,如同被无形的绳索捆绑在传统的角色定位上,寻求解脱却屡遭社会习俗的束缚,离婚之路荆棘满布,自由如同遥不可及的梦想。

对于巴太这样的年轻一代,理想与责任的冲突如同草原上两股不可调和的风。

他们怀揣着对外界的憧憬与个人理想的火种,却不得不在家族传承与自我追求间做出抉择。

巴太被传统与父辈的期望紧紧捆绑。

通过这些细腻而真实的描绘,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不仅展现阿勒泰生活的多维度。

也让观众意识到,即便是在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人间的疼痛与挑战依旧无处不在。

我们觉得特别治愈的远方其实美得直抒胸臆,却也有凶猛且严苛的挑战。

而马伊琍饰演的张凤侠这个角色,既是李娟笔下母亲形象的映照,也背负着滕丛丛对新型母女关系的期待——互不干涉。

这可能是阿勒泰的风光之外,剧中最“童话”的一个设定。

张凤侠以阿勒泰为舞台,向世人展示何为真正的乐观豁达,如何在逆境中找到洒脱与自在。

出场时,被几名当地妇女围坐在中间的张凤侠,正在教她们说粗口。

转过身,她又展现了自己的 " 创造 " 能力。

石头垒成方框,再放几只鸡在后面,就成了正在播放中的 " 教你养鸡 " 农业节目。

李文秀说想买仓鼠,她反驳说 " 你还嫌咱家耗子不够多 "。

女儿看中了笼子里的袖珍兔,她则表示 " 养一年都不够炒一盘菜的 "。

可是,只要天不塌就耽误不了睡觉,人前时刻都给人豪爽快乐感觉的张凤侠,在夜色中回眸望过来时,身上原来也有沉重的底色。

她不是生来坚强,只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学会了前进的方式。

她的故事成为一束光,照亮在不同文化和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也是对所有追求幸福生活的人们的一次深刻启发。

生活的美好不在于你处于何种地理位置,而在于你如何把握生活的方向盘,用乐观、智慧、勇气和爱,驾驭生活的波澜,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网友评论说,《我的阿勒泰》不许拍爱情戏,拍了就俗了。但导演则觉得,如果认为理智、冷酷、自私、只爱自己才是一种强大,那也是(有失)偏颇的。女性的多情、浪漫、包容、共情力、慈悲心……也是一种强大。

剧中有很多女性角色,处于我们非常熟悉的道德困境之下。

但剧集里呈现出的三观是,不论男女都不要在关系中过度地奉献、牺牲。如果你得不到对方的认可和肯定,只会让自我感动演变成怨恨。

彼此独立不是自私。我们的世界是广阔的,在追求经济独立的同时,首先要爱自己、认同自己。

这件“非常基础的事情”,能帮助我们营造出更好的世界。

被选中的《我的阿勒泰》,回应的不只是女性的困境,对迷茫的年轻人而言,亦堪以告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部文艺作品若能突破重围,赢得广大观众的心,实属不易。这样既有 " 纯氧 " 风的草原美景,又有生活味道浓郁的人物,叙事画风既写实又诗意的《我的阿勒泰》就像是一道清流。用最质朴而单纯的方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 " 去爱,去生活 ",甚至是 " 去受伤 "。

0 阅读:11

翠丫看电影

简介:一种“真情实感”倾诉,更是一种“点到为止”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