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到乡下看老战友,却发现他重病没钱治疗,县委:怀疑是特务

烟寒若雨话秋风 2024-04-27 11:18:49

1971年,一位衣衫褴褛的老汉,来到了山东省委大院。他自称是“红军团长”,还说自己参与了长征,并率部强渡大渡河,点名要找第一书记、济南军区司令杨得志。

这个老翁的表情诚恳而又质朴,哨兵怎么看,怎么不想撒谎。

可是,红军团长那是革命功臣,怎么会落到这步田地?杨得志身肩山东军政要职,又怎么想见就见的?

在老汉的恳求下,哨兵终于答应,等杨司令回来后,向他通报。

哨兵怎么也想不到,杨得志见到这个老汉后,竟是高接远送。

后来,杨得志还亲自去老汉的老家江陵看望。

得知他没钱看病时,杨得志质问地方父母官,为什么这样对待老革命。

县委的回答,却让杨得志火冒三丈:怀疑他是特务,“反革命”。

强渡大渡河的第18位勇士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钱铁索寒。”1935年1月,红军长途跋涉,来到了乌江西岸。

眼前,是奔流咆哮的滔滔江水;对岸,是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兵;身后,还有疯狗般追赶的上万敌军。

太平天国时期,翼王石达开,就是因为无法渡河,而在此全军覆没。

如今,红军的情况,与当年十分相似。

蒋介石咬着红军不放,一边让四川军阀刘湘,重兵把守大渡河的各个渡口;另一边,让嫡系心腹薛岳,领着10万大军猛赶。

要想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就必须派一支敢死队强行渡河,歼灭东岸的国民党守兵。

红一军团红1师,是长征大军的开路先锋。

这个重担,自然落在了它的身上。

而红1师红1团,是先锋中的先锋,率先突破防线的任务,非它莫属。

师长李聚奎给红1团长杨得志,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克服困难,为大军杀出一条血路。

杨得志派1营长李祥,抢占安顺场渡口,并组织突击队,实施强渡。

李祥身先士卒,第一个报名参加渡河先锋队。接着,杨得志又选出了熊尚林、刘长发、张桂成、萧汉尧、王华亭、廖洪山、赖秋发、曾先吉等17人。

1月25日上午,随着杨得志的一声令下,强渡天险大渡河的战斗,正式打响。

神炮手赵章成,一发干掉了对岸的两座碉堡。

李祥、熊尚林等18位勇士,在火力的掩护下,强行渡江。

木船离着岸边还有七八米,李祥他们就纷纷跳下船,往敌人的阵地上冲去。

刚刚上岸,敌军就来了小股部队增援。

赵章成屏气凝神,连射了两枚炮弹,炸得那股增援部队中央开花,为东岸的战友,争取到了机会。

十八勇士奋勇杀敌,抢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

接着,又跟第2船登岸的红军战友们一起,击溃守军1个营的兵,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前进的道路。

大渡河一战,杨得志红1团打出了名气。毛主席亲自表扬道:“红1团在这次大转移中是立了功的,你们一直走在我的前面。”

周总理用“天下第一团”,来形容红1团的英勇表现。

强渡大渡河,可为什么大家只说“十七勇士”呢?

原来,当时情况紧急,人们记忆有误,忘记了时任红军营长的带领部队强渡的李祥。

所以,“十八勇士”,才成了十七勇士。

保卫中央的团长,为何突然退役返乡?

李祥的老家,在今天江陵县熊河镇侯垱村。小时候,家里条件还不错,上了4年私塾。

后来,家道中落,他只能选择外出打工。

15岁那年,李祥来到荆州当学徒,接着,又去“九州通衢”的大城市武汉发展。

战乱年代,穷人想要谋生,简直难于登天。

识字的李祥,从报纸上听说了“苏区”的事迹。

与其碌碌无为的过完一生,不如跟着人民军队闹革命。

于是,他在1928年只身前往江西。

当时,正赶上红军扩编,李祥来的正是时候。

就这样,17岁的李祥,成了红三军团5师14团5连的战士。

李祥的连长,正是后来的开国上将,彭绍辉。

而彭将军,也是李祥的入党介绍人。

其实,李祥原名叫侯礼祥,只不过他在介绍自己时,出于谦逊,经常自称“礼祥”。

久而久之,大家也忘了他姓“侯”,直接叫他李祥。

开始,侯礼祥解释过几次,不过渐渐地也习惯了。

1933年,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开始整编,红一军团第1师应运而生。

李祥经过几年的磨练,从小战士,成为红1师红1团1营营长。

他的团长,正是杨得志。

后来,杨得志接替李聚奎,担任红1师师长。李祥从1营长,升任1团长,还在杨得志的手下工作。

“强将手下无弱兵”,杨得志骁勇善战,李祥自然也不会差。

在长征期间的湘江、两渡乌江、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巧战直罗镇、激战山城堡等重大战役中,都有李祥百战当先的身影。

在一场场的战斗中,李祥与杨得志积累了深厚的战友情。

1936年,红军抵达陕北后,李祥离开了老部队,进入第1师工作。

师长是陈赓,政委则是杨勇。

杨勇跟杨得志并称为“二杨”,彼此惺惺相惜,关系十分友好。

李祥临走前,杨得志还嘱咐他,跟着杨政委要好好干。

而杨勇,也早就从杨得志的口中听说过李祥。

只是,一年以后,组织就安排李祥,前往红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1938年,侯礼祥任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负责保卫中央的工作。

李祥细心、谨慎,不该问的不会问,不该说的不会说,深受中央领导的信任。

如果不出意外,李祥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1939年,李祥在战场上不幸负伤。经过全力抢救,好歹保住了命,只是需要长期调养,否则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

考虑到李祥的特殊情况,组织决定安排他到后方工作。

于是,李祥先去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接着又回到了江陵老家。

两位开国上将,为何帮“特务”说话?

时任江陵县委书记的魏西,接受了李祥的组织关系,对这位老红军十分敬重。

魏西原本打算给李祥找个文职工作,可李祥坚决要求到危险的地方去。

魏西左思右想,江陵的父老乡亲只知道有个侯礼祥参加了革命,却不知侯礼祥,已经变成了李祥。

所以,李祥很适合开展地下工作。

于是,李祥来到了监利县朱河。他以做买卖的名义,结交地方豪强,还跟一些国民党地方官攀上了关系。

于是,李祥很快当上了国民党在监利的保长。

外人眼中的李祥,是与虎谋皮的蒋介石同党。表面上对他恭恭敬敬,暗地里却都吐唾沫星子。

不过李祥自己知道,为了革命,就算牺牲再多,也是值得。

通过宴请国民党官员,李祥又从监利的保长,成了联保主任。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战乱年代,李祥跟组织保持单线联络非常困难。

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后转移,就这样李祥跟上级断了联系。

转眼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李祥,早已娶妻生子,回家务农,成了普普通通的老百姓。

尽管如此,他还是发自内心的高兴。当年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老战友们也没有白白牺牲。

很少有人知道李祥是老红军,但他是国民党的保长,却人尽皆知。

当时,国民党已经败退台湾。贼心不死的蒋介石,在大陆留下了很多间谍、特务,蓄谋“反攻”。

很快,村里、乡里、县里的人就找上了门,要求李祥必须自证清白。

李祥把自己当红军的经历,原原本本的讲了一遍。可是,他身上没有能证明自己的材料。

空口无凭,任谁也不会相信。

应该受到景仰的老英雄,成了人人喊打的对象。

李祥的心情十分苦闷,他越是想证明自己,就越不被人相信。

1961年,李祥从报纸上看到了杨得志的报道。

李祥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逢人便说杨得志是他的老首长。

结果,大家都认为这是李祥编造的谎言。

李祥曾给杨得志、杨勇写了很多信,可二位首长都没收到。

转眼又过了10年,李祥实在承受不住压力,于是孤身北上,去山东请杨得志为自己求证。

李祥蹭运船、扒火车皮、徒步流浪,一路跌跌撞撞终于到了济南。

显然,杨得志并未忘记这个老战友。

杨得志热情接待了他,还写了封证明信,让李祥回去转交给县委。

回去的路上,李祥满面春风,心想这回终于可以洗清冤屈了。

不过,江陵县里的人,又没见过杨得志的手书。大家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是李祥自己托人写的假信。

李祥心灰意冷,终日长吁短叹,很快便生了病。

因为“特务”身份还没洗清,李祥没法去医院看病。

正当他以为就此与世长辞时,杨得志来到了监利。

杨得志见到老战友奄奄一息的模样,不禁垂泪。他质问当地的领导,为什么这样对待一位老红军。

领导们解释称,李祥是国民党留在大陆的特务。

杨得志当即驳斥,并为李祥证明清白。

回去后,杨得志又给杨勇写信,请杨勇帮李祥证明。

有了杨得志、杨勇两位将军的背书,李祥沉冤得雪,恢复了革命干部,应有的待遇。

他可以去医院看病,还有了生活保障。

不过,李祥依旧保持着老革命的节俭。他省吃俭用,把留出来的钱,都捐给了当地的学校。

1991年冬天,李祥(侯礼祥)在老家去世,享年80岁。

参考文献:

夏远生.横戈马上为人民——从红军团长到总参谋长的杨得志[J].新湘评论,2020,(24):53-54.

江陵名人:侯礼祥

0 阅读:5

烟寒若雨话秋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