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习社的罗汉图鉴

梦琪聊文化 2024-01-28 22:26:23

| 明清家具研习社 |

咦,南无阿弥陀佛,春夏秋冬四季

——明·李贽

在《西游记》的结尾,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唐僧师徒修成正果,在灵山听封:唐僧和悟空成佛,八戒为净坛使者,而沙僧则被封为金身罗汉菩萨。

其实罗汉和菩萨代表的是不同的境界和角色,例如弥勒佛、观音菩萨、迦叶尊者(罗汉中的代表人物),他们虽然为同道中人,其形象和地位却截然有别。

清 丁观鹏《无量寿佛图》 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有佛祖、四大金刚、迦叶、阿难等)

罗汉,其实是“阿罗汉”的简称,梵语原文为arhat,具备杀贼(杀尽烦恼之贼)、无生(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等特点。

在小乘佛教中,罗汉是伟大的佛陀得法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在大乘佛教中,阿罗汉仅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

明弘治十年 铁罗汉像 故宫博物院藏

在中土广泛传扬的佛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为佛教经典形象塑像、画像,成为信众们表达虔敬之心的一大方式。今天,我们将一起来欣赏欣赏,研习社藏品中的众罗汉像。

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是罗汉中最为经典的一个组合,但实际上它一开始并非是十八之数。

据《法住记》载,佛陀在涅槃之前曾嘱咐座下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但关于这十六罗汉的生平记载其实并不多,后世为其画像也多是凭借想象力,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僧人形象画成。

圣因寺旧藏的十六罗汉图拓片

唐代末期,民间开始流传十八罗汉的说法,宋代这一说法更是盛行,苏东坡还曾为前代《十八罗汉图》题赞,到了后代,连《西游记》中都是“十八罗汉斗悟空”。

这多出来的两尊罗汉到底是谁?历来也有好几种说法,一说认为是《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但宾头卢实际上是第一尊罗汉的异名。一说则是迦叶尊者与布袋和尚。

乾隆帝将十七罗汉定为降龙罗汉(即迦叶尊者),十八罗汉定为伏虎罗汉(弥勒尊者),民间工艺品中但凡用此题材的,也多依照这一说法。

二十世纪 寿山石雕十八罗汉配根雕器座 研习社珍藏

清 寿山石雕十八罗汉印章山子摆件 研习社藏品

清代 五彩十八罗汉图将军罐(一对)研习社藏品

清 竹雕十八罗汉人物笔筒 研习社藏品

长眉罗汉

长眉罗汉在十八罗汉之列,又称阿氏多尊者,梵语原文意为无比端正。

据说他前世也是一位和尚,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眉毛,修行到老,头发都全部脱落了,两条长眉仍在,甚至转世后还带着两条长眉出生。转世后的长眉罗汉继续在佛门修行,终于修成正果。

清 红木镶玉雕长眉罗汉插屏 研习社藏品

民国 王步款矾红彩长眉罗汉香筒(一对) 研习社藏品

戏狮罗汉

十八罗汉中第八位伐阇罗弗多罗尊者,又名笑狮罗汉,据说他从不杀生,广积善缘,一生无病无痛,有五种不死福力,被称为“金刚子”。因面带笑意,又常把一头小狮带在身边,所以叫笑狮罗汉。

在罗汉造像中,与狮子嬉戏的罗汉形象十分受欢迎,这或许是因为狮子在佛教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涵义和特殊的地位。

清 寿山石雕戏狮罗汉 研习社藏品

《大智度论》中写道:“佛为人中狮子。”《传灯录》中还把佛祖说法比作“狮子吼”,强调佛法精深,如雷贯耳——“释迦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狮子吼:天上地下, 唯我独尊。”狮子也是文殊菩萨的坐骑,早期佛像的台座中也有不少狮子座。

在欣赏戏狮罗汉雕像时,我们还能发现,本为凶猛兽王的狮子,往往在罗汉手中凸显的都是娇憨天真的一面,这或许也是在暗示,慈悲之心能将暴戾之气消解于无形。

清 红善伯洞石雕戏狮罗汉像 研习社藏品

清 龙眼木雕戏狮罗汉 研习社藏品

瘦骨罗汉

瘦骨罗汉,又称雪山大士、雪山童子、雪山婆罗门。他的故事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传译到中国来的佛教经典《大般涅盘经》。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本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但因目睹众生疾苦,即抛弃权位入雪山苦行,“唯食诸果……绝形深涧,不涉人间,结草为庵,被鹿皮衣”,六年后他筋骨暴露,才终于得道成佛。

清 竹雕金漆瘦骨罗汉 研习社藏品

清 黄杨木雕瘦骨罗汉像 研习社藏品

当然,罗汉造像中并非仅有有名有姓、来历不凡的罗汉,还有许多姿态各异,但无不彰显着其特有风貌的罗汉,他们或持佛经卷轴、或执一朵清莲,无论站立还是禅坐,都透露着虔诚的向佛之心。

清 紫檀木雕莲花罗汉像 研习社藏品

清 紫檀木雕持经罗汉 研习社藏品

- END -

0 阅读:6

梦琪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