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莫高窟

搬砖泱夏 2024-03-19 22:38:21

【遗产名片】

中文名称:莫高窟

英文名称:Mogao Caves

入世时间:1987.12

所属类别:文化遗产

所在省区:甘肃省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语: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全景素描]

敦煌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地处温带干旱气候区域内,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植被稀少,周围是一片连绵起伏的茫茫荒漠分布着温带荒漠植被。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东晋太和元年,即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个朝代,至元代基本成型,连续营造达千年之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

据传说,336年,一个名叫乐樽的和尚来到了鸣沙山。当时已是傍晚,他忽然看到眼前的鸣沙山金光闪烁,像有无数的佛像在山间跃动。天地间没有一点儿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乐樽和尚为眼前这庄严肃穆的景象震惊万分,既而有所顿悟。他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像,使此地成为佛教圣地。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的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凭借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今天的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上下共五层,南北长约1.6千米,高低错落,鳞次栉比,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五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此外,当年还在藏经洞发现五万多件手写本文献及各种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绢画、版画、刺绣和大量书法作品,大部分现已经流失国外。

莫高窟的艺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堪称一座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被誉“东方艺术明珠”。

[奇境珍藏]

莫高窟的石窟大小不一,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较小的37窟,刚能把头伸进去;较大的16窟,面积为268平方米;较高的96窟,从山脚到山顶高达50米。这些大大小小的石窟由长长的栈道相互连接,成为一个宏大的整体。洞窟四壁布满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肃穆端庄的佛影,飘舞灵动的飞天,显得庄严而神秘。这些壁画和彩塑技艺造诣极深,想象力丰富,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佛教画廊之一。我国美术史长达数千年,但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的作品多已失传,敦煌艺术的大量壁画和彩塑为研究我国美术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供参观的洞窟较有影响的是17窟、96窟、130窟、158窟、200窟、259窟、285窟、428窟等。

重点推荐:17窟、285窟

17窟(藏经洞)

17窟是晚唐开凿的一个洞窟,与16号窟是同时代开凿的。17号窟原来被16号窟甬道北壁的一层西夏时期的壁画所覆盖。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一个道士王圆篆发现了这个洞窟,从而震惊了整个世界。洞内有数万经卷,因此人们习惯称其为“藏经洞”。

当时外国文化强盗闻风而至,利用王道士的愚昧和贪财,大肆掠夺。英国的斯坦因以考古为名花了500两银子,用七天时间在洞内挑选了近万件写本、印本卷子,装满24大箱,其中有长一丈多的唐绣观音和我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另外还挑选了五箱精美绘画艺术品,运回英国后收藏于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馆。法国人伯希和也以50两银子一捆的代价,盗走5000多件珍品。美国人华尔纳用特殊的化学溶剂,剥走了七个洞中的26方壁画。1909年,清朝政府才下令将藏经洞所余文物全部运往北京,当时仅剩8697件,存放于京师图书馆。藏经洞的文物分藏于中国、英国、法国、日本、俄国和美国各地,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敦煌学研究的热潮。

285窟

285窟在莫高窟早期洞窟中是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座。走进285窟,迎面是西壁。壁有三龛,主龛是彩塑释迦牟尼,头手均残。副龛是两位菩萨,只右侧那尊尚完整。壁上则是臣服于佛的印度诸天。龛楣上是飞天围护在佛陀周围,拈花供养。主龛左侧壁画,以湿婆为首。湿婆是印度教的大神之一,三头六臂,上举二手托日月,中二手持钻和矢,胸前一手持弓,另一手持物不清。正龛右侧是那罗延天(毗湿奴,印度教另一大神)及其座下菩萨,再下则为四大天王。北壁主体是七组说法图,每组说法图下有发愿文和供养人的画像。285窟是一座多元性的万神殿、从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西域与中原、佛教与婆罗门教、道教等诸种文化的汇流和演变。

壁画艺术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体的立体艺术,其中壁画艺术构成了最壮丽的风景,虽经历千百年的风沙侵蚀,但仍色彩鲜艳、线条清晰。环顾洞窟的四周和窟顶,到处都画有飞天、伎乐、菩萨、仙女等,真乃“天衣飞扬,满墙风动”。壁画内容除佛经故事、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 本生故事、佛教史迹、神怪传说、帝王生活、装饰图案等外,还有大量的民风民俗画面。如狩猎、耕作、打鱼、收割、推磨、春米、盖房等生产风俗画面;婚丧、嫁娶、旅行、行医、剃度、酒扫等生活风俗图景;车船、梨担、连枷、纺车、织机等交通和生产工具的形象摘绘;有学校、酒肆、屠房、旅店、集市等场所的风俗场面;有亭台、楼阁、宫殿、塔寺、院落、桥梁等建筑图样,还有音乐、舞蹈、杂技、节庆等娱乐活动的生动写照,真是一部古敦煌民风民俗的百科全书。

典故传说

飞天的传说

提起敦煌,人们就会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绚丽形象。在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共有4500多身风格不同的飞天,大的2米多长,小的仅有几厘米。佛经中说,飞天是守护佛法的天龙八部诸神之一,是梵语“乾闼婆(天歌神)”、“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可以是男性形象,也可以是女性形象。他们以香为食,不近酒肉,每当天上举行佛会,便前来护法,因闻佛法而内心狂喜,便尽情地舞蹈着,纷纷把自己的上衣和天上的曼陀罗花、摩诃罗花供奉给佛。佛前那些散乱的天衣都停于虚空中,自然地翻卷着,乾闼婆、紧那罗等天神奏起了千万种美妙的音乐,降下如雨一般的天之花朵。历代飞天中,唐代飞天最为丰富多彩,气韵生动,既不像希腊插翅的天使,也不像古代印度腾云驾雾的天女。他(她)们身缠绵长的飘带,优美轻捷的身躯漫天飞舞。

来源:《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刘永升 主编)

0 阅读:7